累计绩点4.2。曾获中国大学生功能材料短视频大赛一等奖,第八届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优秀奖,“2024睿抗机器人开发者大赛”北京赛区创新设计竞赛项目三等奖。曾获国家奖学金、校长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目前累计发表两篇SCI,三篇中文核心论文。现已保研至中国科学院大学。她就是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功能材料专业,2021级本科生徐雪玲。
渺小也能铸就“利刃”
徐雪玲来自河北省。谈及对北京的初印象,徐雪玲回忆:“刚来的时候感觉北京人很多,是一个大城市。”初来乍到的她,在陌生的城市感到自己很渺小。
正如徐雪玲最喜欢的歌《像我这样的人》“像我这样迷茫的人—像我这样傻的人”。他人眼中的“学霸”徐雪玲,面对大学生活开始也是十分迷茫。大到学习与生活该如何平衡、对未来该如何规划,小到竞赛队伍如何组建、如何与他人交流,大大小小的问题让她十分困扰。但面对大学生活中的困难,徐雪玲没有自怨自艾,她能做的,只有努力!在他人都休息时,她依然像高中那样努力完成学业——上课专注听讲,认真记笔记完成作业,课余时间预习下节课的内容。同时不断学习时间管理和团队合作——小组作业、竞赛任务从来难不倒她。
这样的她与那个曾经渴望考上大学的高中生那么相似,但又多了一份从容。持续地学习并没有给她带来疲惫与负担,而恰巧让她吃下一颗定心丸。在他人难以适应新环境时,她首先找到了自己的安全感。
也许在听到《像我这样的人》歌词的那一瞬间她也认为自己迷茫、碌碌无为。即使感到自卑,她还是选择收拾好情绪,继续向前。此后拿到的每个奖项,完成的每篇论文为她铸就了打破迷茫的利刃。徐雪玲用努力与坚持证明了自己的不凡。正如她的朋友说的那样:“作为学生,她刻苦努力,一步一步脚踏实地,从未停歇”。
灵感落地的“愉悦”
一场竞赛不仅需要有条不紊地做好每一个环节,也需要灵感闪现的推进。灵感有时来源于同学间的相互讨论,有时来源于查阅文献资料、有时甚至仅来源于偶然的契机。“有时在思考中突然间灵光一现,这种灵感爆发的愉悦会不断不断激励我参赛。”
在做“改善原料相容性”的实验时,徐雪玲小组偶然发现实验原料也可以作为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助剂。以灵感为起始、以实验为佐证,依据这个灵感,徐雪玲的小组开始做实验,去观察添加助剂后可降解地膜发生的变化。他们发现助剂可以帮助地膜延长两个月的降解时间,令生长时间长的作物也能用上生物降解地膜。同时因为这种原料价格便宜,还能降低全生物降解地膜成本。根据严密的实验结果,徐雪玲小组形成了优化全生物降解地膜的基本方案。她们在39度的夏天赶往江苏的实验田,实地调研、考察。她们不远千里、不辞辛苦,在田里一站就是几小时、一去就是好几天。她们扩大了全生物降解地膜的使用范围,为绿色环保理念的实践做出了贡献。在不断努力下,该项目最终获得“青振京郊”乡村振兴专项赛三等奖。
我对“它”很感兴趣
兴趣是驱动徐雪玲在专业领域不懈探索的动力。在日常生活中,她会留意物品所使用的材料:拿到矿泉水瓶时,会主动查看底部的材料标志;购买衣服时,则会关注是聚酯纤维还是纯棉的材质。这些对生活的点滴观察都成为她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机会,让她在每一次观察学习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点点滴滴是生活,也是对专业的热爱。问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功能材料专业,徐雪玲提到了三次——“很感兴趣”。生活中细微的碎片不断激发着徐雪玲的兴趣,指引着她进入这个专业。然而使她持续在这个专业深耕的原因不只是热爱,更有她的责任感。徐雪玲做事很专一,自己负责的就一定要做到最好,甚至是追求完美。“即使做不到完美,那也一定要尽自己最大努力。”
谈到未来,徐雪玲将这份热爱与责任纳入了自己的职业规划中。“功能材料专业主要突出“功能”二字,生活中各个领域都离不开功能材料的支持推动。太阳能电池中的吸光材料,医学领域的骨修复材料、人工心脏,解决白色污染的高分子材料等的研发都是功能材料专业的应用实例。”当今科技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经济增长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核心动力,中国需要科技人才。她打算继续做一名科研人,探索出更多材料的“功能性”,不断深究下去,以自己微小的力量为国家发展助力。“既然选择这条道路,我就一定要一直做下去,不能放弃!”
当问到现在对北京的印象时,徐雪玲告诉我们,她依旧对“北京”充满向往,但更多了一份从容。“在该做什么的时候去做什么,时间终会把你带到远方”她充满信心地说。
四年,徐雪玲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渺小与迷茫,一步步走向自己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