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基本介绍
信息工程专业建立于1999年,拥有电子信息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2016年获批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20年获首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2020年获批北京市级-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首批示范课程。获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师、优秀教材、精品教材、教指委规划教材、校级优质/示范课程等多项荣誉。
图1 信息工程专业历史沿革
专业遵循“立德树人、聚焦工程、融合创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重大需求,发挥本校食品、商科和轻工优势,以智能信息处理、通信技术为核心,交叉融合新工科、人工智能、移动互联,强化工程创新实践,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发展,累积培养本科生千余名,近几年平均深造率达48%。
二、专业师资力量
现有教师16人,副高级以上14人,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北航、北理等知名高校,半数具有海外访学经历。多人次获北京市“大先生”、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北京市属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校级优秀教师等荣誉。拥有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5项;北京高等学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育教学成果1项、北京市精品教材3本、中国轻工业联合会获奖教材1本。
三、专业建设举措
(1)课程思政全覆盖,构建新两主两强化新工科课程体系
以课程思政为引领,聚焦新工科的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等新兴信息技术,制定符合新工科和工程认证标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两主两新两强化”的新工科课程体系。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和课程思政培训,鼓励专业教师参加课程思政优秀教师评选,发挥导师制优势,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为学生量身打造发展规划。以课程思政为支撑,加强“金课”建设,打造一批教书育人样板课堂。
(2)创新教育资源,建设优质课程与教材
引入网络学习平台,将“互联网+”融入教学过程。建立以“虚拟仿真金课-MOOC资源-精品教材-工程案例库-校内外实践基地”为特色的立体化多维度教学资源,与多所高校共建北京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群,建设“校际资源共享”平台。构建“名师引导-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实践创新-产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图2 信息工程多学科交叉课程体系
(3)以虚拟仿真金课建设为引领,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实践教学体系
深入领会并实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围绕“科教融合、自主实践、开放交流”建设思路,构建“实践课程-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实习”四段式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建设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及学科竞赛教师指导团队。以创新创业、科创训练及课设、实习、毕设等为抓手,构建“竞赛式”专业综合设计实验课程。打造“定制化”校企合作实践课程和“多维多层”实践教学机制。
图3 面向新工科的多维度实践教学体系
(4)利用优质资源,创建“高校-企业-科研院所”协同育人机制
按照“产学研深度融合、协作多赢”理念,建立“教师工程素养协同培养、教师团队协同打造、教学平台协同共建、教学模式协同合作”四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教学名师、一流课程团队引导作用,对新进教师实施导师制培养,优化专业师资结构。建立涵盖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资源保障、教学质量监控、教学成果激励、教学质量反馈促改等的闭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实施“耕耘工程”,建立“教师-辅导员-学优生-学困生”定向帮扶制度;实施“导师制”个性化学业指导,保证人才培养质量。
四、专业建设成效
自2021年获批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来,在学校和学院的大力支持下,信息工程专业在专业建设、立德树人、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和课程成果、人才培养和协同育人方面都取得了较好的阶段性成果。
1.强化专业建设,推进教育水平提升
在专业建设方面,近3年来,围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要求,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群组,积极申报认证。定期组织教学研讨、集体备课和课程思政培训,发挥导师制优势,为学生量身打造发展规划。2022-2024年参与学科竞赛及获奖人次逐年增多,学业警示人数逐年下降,专业学位获得率从92.3%提升至100%。
2.立德树人、聚焦工程、融合创新
遵循“立德树人、聚焦工程、融合创新”教育理念,以学生为中心,面向学生能力产出,不断改进优化人才培养体系。打造面向智慧商业、工业互联网和食品安全领域智能信息处理及分析的特色学科交叉课程体系;建立面向新工科的“实践课程-学科竞赛-科研项目-企业实习”四维度实践教学体系;构建“名师引导-精品课程-优质教材-实践创新-产教融合”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3.打造标杆教师队伍,青年教师快速成长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近3年获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1项,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课程实验教学案例竞赛获全国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华北赛区奖3项;学生对教师工程背景助力课程目标实现的满意度超过92%。校企联合实验室6个、校外实习基地8个、校内专业实验室10个。
表1 课程实践教学案例获奖情况
4.深化教育教学理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
在教学改革方面,近3年获批校级教改项目2项,发表教改论文20篇。在课程教材建设方面,近3年获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一流课程1门,完成线上线下课程3门,其中《人工神经网络导论》入选教育部在线教育研究中心2021拓金计划首批示范课程;获省部级精品/优质/规划教材2本。
5.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获广泛认可
本专业始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员、全程和全方位育人,切实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近3年,专业学生获北京市三好学生1人、国家奖学金1人、校长奖学金1人、国家励志奖学金25人,北京市先进班集体4次、十佳优良学风班1次、校级优秀班集体2次。
近3年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获得国家级一等奖6项、北京市一等奖21项、国家级/省部级二等奖和三等奖共139项,专业教师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学科竞赛优秀指导教师4人次,北京市教学名师1人次,获批2022中国机器人大赛赛事基地。
6.融合赋能·产学研协同育人
在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近3年学生完成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6项、国家级/北京市“大创计划”项目11项、制作科技作品20件;用人单位对2019届毕业生的满意度达到了92%,其中63%为很满意。用人单位反馈表明,本专业毕业生理论基础扎实,外语和计算机水平高,工程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能力较强,能迅速适应岗位需求,成长为单位技术和管理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