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精细化管理】转载:《论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四个层面》

      为进一步推进学校精细化管理,我们在新闻网设立【精细化管理】专栏,转载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对我校相关部门开展精细化管理的举措和实践进行报道。现将《中国高等教育》2010年第1期《论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四个层面》一文转载如下:

      《论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体系的四个层面》

精细化管理作为一种注重细节的思想自古就有,几千年前的老子就曾有过“天下大事,必做于细”的论述。但精细化管理作为现代工业化时代的一个管理概念,却源于日本丰田公司在 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精益生产的理念。1950年,一名叫丰田英二的日本工程师在美国底特律福特公司的罗杰工厂学习汽车生产和管理方法时提出,在生产过程中消除任何无用的动作、避免无用的努力、拒绝无用的材料,努力建立这样一种企业:消灭不能给产品或服务的最终用户带来好处的所有活动,同时持续不断地寻找并贯彻改进的方法。随后,这一思想在日本企业得以广泛的推广应用。20世纪90年代,这一思想又在西方国家得到了全面推广和应用。

目前,精细化管理不仅在企业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一些高校也开始引入这个方法。但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是对企业精细化管理内容、方法的照搬和移植,而有其自身的特点。其一,高校与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价值趋动力不同。企业是经济组织,其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盈利,而高校是公益事业组织,它的存在并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在于它的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其二,高校与企业的服务对象不同。 企业服务的是客户和产品,高校服务的是学生和社会。其三,高校和企业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方法和措施不同。 企业的产品生产要求规范化、严格化,而高校的学生培养则要求多样化、个性化。因此,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就是要把企业的精细化管理理念引入到高校管理中来,并建立一套与其自身特点相适应的理论体系。具体来说,这个理论体系可分为四个层面。

一、价值层面

高校存在价值取决于高校的三大职能。一是人才培养。高校最初的职能只是人才培养,因为最初的大学是建立在教会学校基础上的,学科以神学为主,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后来又增设了文学、哲学、医学和法律等学科,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 二是科学研究。科学研究成为大学的职能,19世纪初柏林大学创办以后发展起来的。1809 年,洪堡建立了柏林大学,他提出了“大学自治”、“学术自由”、“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主张,认为“大学是科学工作者无所不包的广阔天地,科学无禁区,科学无权威,科学自由”。大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是研究和发展知识的场所。三是社会服务。社会服务作为大学的职能,是20世纪以来才被普遍认可的。19世纪中叶在美国开展的“赠地运动”促进了大学与社会的结合。1904年,范海斯在就任威斯康星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指出,“教学、科研和服务都是大学的主要职能。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所州立大学,它必须考虑每一项社会职能的实际价值。换句话说,它的教学、科研、服务都应考虑到本州的实际需要。 ”这就是著名的“威斯康星思想”。

高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决定了高校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其存在的价值主要在于: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因此,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提高高校的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

二、效益层面

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必然要注重效益,但这里所指的效益不仅是经济效益,而是包括社会效益在内的综合办学效益。高校综合办学效益是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有机统一。 

高标准

标准指衡量事物的准则。高校要提高综合办学效益,首先需确定一个符合自身价值理念、高于自身现有水平且能够实现的明确目标,即要有一个能把学校的学生、教师、管理人员以及服务人员凝聚起来的目标,使大家为了这个共同的目标而团结奋斗。这个目标既不能定得过低,无法达到激励组织成员的目的;又不能定得过高,使组织成员感到望尘莫及、根本无法实现。这个目标要定得适度超前。正如彼得·德鲁克所说,管理者把制定目标作为促进工作的一种手段,但他必须知道“高要求”与“要求过高而办不到”之间的界限。因此,高校管理者要对组织的目标进行精心设计,使其符合“高标准”的要求。

高质量

质量指产品或工作的优劣程度,也可以看作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求的程度。 质量是高校工作的生命线,无论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质量都是第一位的,没有质量这个基点,培养再多的学生、完成再多的科研项目、从事再多的社会服务都意义不大。 因此,高校的各方面工作都要围绕着提高质量来开展。 一方面要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加大教学投入、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全面加强教育教学工作,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批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要努力提高科学研究的质量,要遵循科学研究的规律,鼓励创新,容许失败,加强协调,合作攻关,多出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充分发挥高校在科技创新和经济建设中生力军的作用。

高效率

效率是指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它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高校工作以质量为基础和主线,但同时也要兼顾效率,因为没有效率的质量是不符合现代建设需要的。高校如何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提高自身的办学效率非常重要。一是要有适度的生师比例,使教师既能有一定量的教学工作,又能有一部分时间从事科研工作,提高学术水平。二是要提高高校行政运行效率。高效的行政运行,可以免除一些人为的、不必要的开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也会使广大师生产生一种认同感,可以使他们在愉悦的心情中从事教学和学习。三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优化资源配置和提高使用效率是当前我国高校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如何使教室资源、实验室资源、人力资源以及办学经费等得到最优化的配置,还需要高校管理者做大量细致的分析研究工作,要通过科学计算,而不是“拍脑袋”的方式来解决。

三、机制层面

建立合理的运行机制是实施精细化管理的重要基础。机制的建立,一靠健全的组织机构,二靠完善的管理制度。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符合高校自身特点、涵盖高校工作内容、清晰的组织机构。 目前,我国大学多采用矩阵型的组织结构, 一套是纵向的职能管理系统,如教务处、科研处、人事处等,一套是按照以学科专业为基础的横向业务系统,如学院、系等,横向和纵向的职权具有平衡对等性。 其中,校、院、系之间的管理模式又分为三种,一是学校统管,二是学校、学院两级管理,三是学校、学院、系三级管理。 高校要根据自身业务情况、发展阶段和校内外环境的变化对组织机构进行规划、设计和调整,使其有利于自身的发展。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学校的教学运行、学生管理、后勤服务等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转都需要一套完善的管理制度来“固化”,并且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依“法”必严。 要根据高校的特点和业务流程,科学地制定制度,同时也要根据环境和情况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完善制度。

四、方法层面

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方法包括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与企业管理相同的方法,主要有细化、量化、流程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是与企业管理不同的方法,主要有多样化、个性化。细化是对目标、工作任务进行合理分解,通过对分解目标和工作任务的完成达到实现学校宏观发展目标的目的。 量化指工作的目标、要求和完成的效果都要用数据来评价,理念层面提到的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都要依靠量化来明确、以数据来表示。 流程化指将细化的工作任务沿纵向排列形成的工序流程,发现流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流程,提高流程的质量和效率。 规范化指高校的工作任务的划分以及工作任务之间的衔接、协调和配合等要尽量以规范的形式表达,提高组织现代化水平。首届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21 世纪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宣言》 指出,“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前提是多样化,多样化的高等教育应该有各自的培养目标和规格,各自的特点和社会适应面。 ”一方面,高校的办学层次和类型要多样化,要充分考虑地域、行业等对人才培养需求的差异,结合学校自身特点确立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国家和社会对不同层次和不同类型人才的需要。 另一方面,高校内部人才培养规格也要多样化,通过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推进学分制改革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个性化主要指人才培养要遵循人才成长的规律,做到以人为本、因材施教。 高校人才培养的对象是特殊的“产品”,他们是一群有个性、有情感、有思想且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重要时期的青年人。 如何结合他们每个人自身的特点做好教育培养工作,对于实现教育的高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为此,高校必须推进培养方案的柔性化设计,使高校人才培养工作能根据培养对象的特点和需要及时进行改进优化,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综上所述,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体系的价值、效益、机制和方法等四个层面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 价值是基础,高校精细化管理理论存在的基础就在于实现高校的育人价值、学术价值和社会服务价值。 效益是目标,高校精细化管理的目标是通过实现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率达到提高综合办学效益的目标。 机制是载体,高校精细化管理需要依靠形成以体制和制度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科学高效的运行机制来实现。 方法是手段,高校实施精细化管理不仅要借鉴企业精细化管理方法,还要结合自身特点,运用多样化和个性化的管理方法。

   (作者李强、孙贺,作者单位:河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