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边疆老区万里行,家访宣传送真情——学生资助专项工作教师赴新疆、贵州地区走访调研纪实

 

 

 

 

81422日,学校学生资助中心带领材料与机械工程学院、经济学院、商学院、法学院学生资助专项工作辅导员及两名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先后奔赴新疆及贵州地区开展边疆老区送温暖,资助政策助成长主题活动,走访慰问我校在两地区的7名特别贫困在校学生家庭及92018级建档立卡新生家庭。

此次走访调研是学校落实全国资助中心学生资助政策乡村行活动要求、完成年度特困学生家庭走访慰问计划、实施2018级新生资助前置计划所开展的专项活动。参与此次活动的教师、学生跨越2省、9市、16县,单人累计最大行程超过一万余公里,平均每天有10个小时奔波在路上。路途中,强烈的日光紫外线灼伤了他们的皮肤,连续的辗转奔波让他们的小腿浮肿,但他们送去了学校的关怀和温暖,感动了学生和家庭,获得了数据和经验,强化了责任和使命,为精准资助资助育人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情系边疆特困家庭,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学校一直高度关注我校新疆籍学生,尤其关注家庭经济特别困难新疆学生的思想、学业、生活、发展等各个方面,给予他们关怀和帮扶。此次来到中国陆地面积最大的省级行政区,9名待访学生零散的家庭居住地分布注定了新疆之行不停奔波在路上,6名走访教师分为两组,马不停蹄分别奔赴北疆的昌吉和伊犁地区及南疆的阿克苏和喀什地区。绿皮火车、长途大巴、乡村三轮的士成为老师们必须乘坐的交通工具。为了把温暖和关怀送到每一位新疆特困学生家庭,再折腾的旅程、再颠簸的乡村路、甚至遭遇到火车道路损坏导致停运三个小时的窘境也阻挡不了慰问老师们的热情。

无论居住在县城还是农村,走进受访学生家里,就会感受到他们生活的拮据,而地区经济基础薄弱、多子女、家庭主要成员长期重病、单一农业收入是造成学生家庭经济困难的主要因素。

小艾家(为保护学生隐私,本文均使用学生化名)居住在昌吉州某小区一个不到40平米的房屋内,屋里除了水泥砌筑的大床和简单的桌椅,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去年小艾家突发变故,妈妈因病永远离开了人世。父亲因几年前遭遇车祸导致劳动能力受损,无法出去工作,家庭所有生活开支仅依靠姐姐一人的微薄收入勉强度日;家住阿克苏乌什县某小区的汉族学生小王,父母加4个孩子蜗居40多平米的二居室内。屋里的环境布置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风格。一个卧室摆放着2张上下铺的铁架子床,很显然是4个孩子的卧榻。另一个卧室除了两张至少寿命在几十年的破旧的木制床和小茶几外,几乎没有容身之地。小王的父亲通过收废品并为周围几个农民工的上小学的子女补课来维持家里的开销。小王的母亲10年前因心脏病做过一次大手术,从此身体变得极度虚弱,每天要服用大量的药去维持。为了不成为家里的累赘,母亲曾两次试图割腕自杀去告别这个昏暗的生活。眼前的家徒四壁和一家人苟且的生活状态让在场的老师们不禁潸然泪下。令人欣慰的是,就是在这样一个濒临坍塌的家庭却培养出了3名优秀的大学生和一个明年即将参加高考、成绩在全年级排第一的准大学生。每每说到此,小王的妈妈满面愁容的脸庞总会露出一丝的嘴角上扬……老师们鼓励小王的妈妈,为了见到孩子们出人头地、过上好日子的那一天,一定要好好的活下去,这也是孩子们更加刻苦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全家人的希望。

来到其它三位家住喀什巴楚、莎车、伽师县农村的同学家中,老师们更加感受到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淳朴善良和浓郁的地域文化。每每快到一户学生家中,全家人都会站在村口外迎接我们,灿烂的笑容像看到了很久不见的亲人。这三户家庭当中,每家恰好都有4个子女,家里完全依靠种植玉米、棉花、土豆等农作物作为经济来源。他们的父母虽然都只有四十出头的年纪,但常年的风吹日晒使他们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苍老了许多。家长们听不懂汉语,学生就成为我们的临时翻译。在巴楚县,在学校一向内向羞涩的经济学院小古同学非常热情地招待我们。她的妈妈拉着王赛男老师的手不停询问孩子在学校表现好不好,有没有给老师添麻烦,并开玩笑地告诉王老师如果小古在学校不听话就拧她的耳朵!当我们起身告别时,小古的妈妈泪眼婆娑的与王老师紧紧拥抱,感谢学校、老师对孩子的关怀和培养。来到莎车县计信学院小阿同学家,小阿的妈妈为我们悉数着小阿的成长经历,为她当年在全村参加高考的孩子当中排名第一感到骄傲,同时也为其它几个孩子要上学带来的经济压力感到担忧。活泼开朗的小阿为我们讲述暑假回家后帮助村委会开展的发声亮剑活动和教当地村民汉语的情况,并激动的告诉我们她马上就要入党的喜讯。结束家访行程后,家住伽师县的材机学院小玉同学给老师的微信留言诠释了此次新疆之行的意义。他写到:我代表全家感谢学校老师不远几千公里来新疆看望我们这群经济困难学生。国家和学校为我提供了最好的条件,我一定会努力学习,改变命运,用实际行动去回报国家,回报社会!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努力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作为高校教师应该用更加包容的心态去了解、理解、关心新疆地区的学生特别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助力搭桥。在通往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大路上,每一个拥护祖国统一的人都不能少!

 资助前置关怀特困新生,将绿色通道向前延伸一公里

为了提前了解学校刚刚录取的家庭经济困难新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在入学前就充分了解各项资助政策,鼓励学生家庭不用担心经济问题,安心上学,学校学生资助中心提出资助前置计划,并选择地处老区的贵州地区作为首次实施计划的试点。在拿到新生数据后,资助中心第一时间筛选出贵州农村户籍学生数据,并由学院逐一排查是否为建档立卡家庭,最终确定了7名走访慰问对象。4名资助专教师及2名学生资助宣传大使兵分两路,分别前往贵州西部的黔西南和毕节地区以及东部的遵义和黔东南地区开展走访宣传活动。

相比新疆的茫茫戈壁和沙漠,贵州地区的崇山峻岭、道路崎岖给慰问人员带来的困难一点也不少。首先,要过交通关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用来形容贵州的山路再恰当不过。贵州多山且陡险,盘山公路、桥梁、隧道比比皆是。贵州贫困,大多数都是因为深处山区、交通不便,土地贫瘠。尤其在乡村里,没有正规的出租车,只能依靠在路边临时拦车或乘坐当地破旧的三轮车,一路颠簸到所看望的新生家中。其次要过饮食关。贵州饮食以酸辣为主,对于不胜辣力的北方老师们在胃肠方面表现出极度的不适应,两位女老师出现了腹泻、胃痛的症状,只有通过药物来进行缓解。最后是睡眠关,为了完成既定的走访计划,组员们每晚基本都是十点左右才能就餐,饭后还要对当天的情况进行汇总,对第二天的走访对象制定详细的计划,睡觉时已过午夜。第二天一大早又要踏上新征程。

通过走访发现,7名建档立卡新生的家庭困难程度可以用一贫如洗来形容,远远超过了我们的想象。这几家孩子的共同特点是他们大都是留守儿童、多子女家庭,父母基本都在外地打工,家里都有年迈久病的老人。黔西南地区的小娟同学懂事孝顺,父亲由于车祸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平时除了学习之外,小娟一直照顾爸爸的生活。出生在黔东南大山深处的苗族女孩小美家里有七个兄弟姐妹,家庭经济压力可想而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高只有一米五的小美同学有着顽强的毅力和超强的自理能力。她不但学习成绩优秀,而且还是家里的顶梁柱。村里的第一书记,形容她为仅凭一块钱就能够走到北京的孩子。面对这一切,我们非常心疼,但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敬佩。虽然物质贫穷,但这些孩子的家长都非常懂得知识改变命运的道理。为了能让孩子走出大山,跨出贫困,他们倾尽全力为孩子凑学费,不惜外债累累。

对于我们的到来,每个家庭说的最多的词就是没想到、感谢和希望。没想到的是学校能够这么关心学生,还没报到就已经把他们当成了自己的孩子;感谢的是学校老师带来了更为详细的贫困生资助政策,让家长放宽了心,孩子有了努力的方向。感谢的是学校能够为家庭解困,不是很多的慰问金也足以为孩子购买通往首都的火车票;希望的是孩子在入学后能够更加的努力,实现更大的梦想。在学有所成后回到家乡带领全村百姓共同致富!

精准资助成效初显,全面小康任重道远

在走访慰问调研新疆、贵州两地区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国家精准扶贫政策下各地区所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并与贫困学生家庭所在村的村干部也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沟通交流。在新疆莎车县某村的小阿家,乌鲁木齐派驻村内的专职负责扶贫工作的村支书和来自新疆农业大学的一位教授为我们讲述了整个新疆南疆地区精准扶贫的整体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当地村民传统落后的思想成为脱贫攻坚最大的绊脚石,语言上的障碍也令科技扶贫的道路更加艰难。

贵州习水县原本住在大山里的小解同学比较幸运。在他的家庭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对象后,今年6月搬迁到县城内政府提供的80平米的安置房内。兴奋之余,问题也接踵而来。农民离开了土地,只能依靠打工成为家庭收入来源。而当地的县城经济基础也较为薄弱,并没有能力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大部分安置的农民仍然需要去外地打工,留守儿童依然是当地的普遍现象。

在国家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目标下,类似像新疆、贵州这样的特别贫困地区更需要以钉钉子精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在扶贫攻坚道路上攻坚克难,撸起袖子加油干

为期9天的边疆老区送温暖,资助政策助成长主题活动圆满结束了。走访慰问老师在送去学校温暖和国家资助政策的同时,每天都在教育与被教育、感动与被感动之间穿行,更加坚定了自己的责任和使命。全国各族人民一同奔小康不让一个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是党的庄严承诺。16名新疆、贵州地区的贫困学子只是学校众多贫困学子的缩影,他们健康成长的背后承载着16名学子的青春梦想,承载着数十名亲人的殷切期望,更是检验学生资助制度是否有效的重要指标。资助育人,筑梦成长。作为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高校教师我们庄严承诺:你若不离不弃,背上求学之路的行囊,我们定当生死相依,为你们的青春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