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人物

首页» 新闻资讯» 北工商人物

【校友风采录】访80自动化校友彭建华:因为选择,所以坚持

近日,校友会和艺术与传媒学院新闻系共同完成了《北京工商大学校友风采录》(第四辑)的采写编辑工作。该项目自20154月启动,由2013级新闻专业学生利用暑假对全球各地的81位校友进行了采访,新闻专业教师对稿件进行指导和修改,并由校友、各学院、学报编辑、编委等校对编审。近期,文稿将陆续刊登在校园网,敬请关注。

 

    彭建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资部高级投资专家,现担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美洲银行中国职工协会主席。1980年入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商大学(原北京轻工业学院)自控系任教;1996年获得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硕士学位,并于该年加入华盛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1996-2007年,在IMF的技术部门工作;2007年至今,任职于IMF投资部。现协助学校筹建北京工商大学北美校友会。

物质贫乏精神充实的校园生活

1980年是高考恢复后的第三年,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对大学充满着憧憬与向往。16岁的彭建华在当年仅仅4%录取率的背景下考入了北京轻工业学院。由于浙江的考生分数都比较高,竞争相对激烈,所以能考上大学是相当不容易的一件事。80年代的北京还远远不及南方的发展速度快,生活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初入北京的彭建华不仅要赶快适应寒冷的环境,还要接受生活条件的变化。他回忆道:“窝头、玉米是家常便饭,走在街上也很难见到一家餐馆。”当时学校自动化专业正值第一届招生,很多设备都在创建筹备中,还在摸索阶段,只能分为几个小班上课,没有那么多教室可换。然而,彭建华却用“丰富多彩”来形容这四年的生活。

那几年,学校想要招到老师很不容易,北京轻工业学院的老师却用自己的热情感染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说起大学时期最珍贵的事情,彭建华首先回忆起了师生情谊:“那时,老师也住在学校,对学生付出了很多心血。日日夜夜的备课、讲课,那种热情真的很让人感动!学生与老师不仅是师生情谊,更多的像是亲人。”直到现在,三十多年过去了,每每回国看望这些老师,彭建华还总能回忆起当时的情景,记起每个老师的名字。“不同于现在大学上课的模式,学生上完课几乎都走了。当时的课堂就像一个小家庭,晚自习在小班教室里,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学习,现在想起来真的很怀念。”。

彭建华在大学时学习非常努力,经常参加数学竞赛,取得过第一名的好成绩,也得到过很多奖学金,这也为之后的学习和工作道路奠定了基础。在班里担任体委,他负责组织同学们在操场上跑步、打球、锻炼,自己也坚持在玉渊潭冬泳四年。课余时间,他经常在宿舍与舍友一起讨论政事,班里经常组织大家去北海划船,几个小班合并起来举办晚会,他说:“大学虽然离家很远,但却感觉很温馨。”

从留校任教到出国深造

毕业后的彭建华因为成绩优秀而留校工作,任教九年的生活环境既单纯也让他受益匪浅。每当有同学在操场踢球,他便加入进去,这样的经历让他在今后与年轻人相处时变得更放松。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浪潮,他看到身边有人开了工厂、有人加入外企,收入都很可观,他并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选择继续深造。随着社会的进步,学校新入职教师的学历越来越高,深深触动了他想要出国深造的决心。尽管自己的专业相对来说出国很难,但在这九年的时间里,他一直没有放弃,利用业余时间学习专业课、补习英语。终于,他在1993年考入了美国乔治梅森大学。自踏上美国国土的那一刻,他的心情没有太多的激动与欣喜,而更多的是坚定,因为他深深地知道自己来美国的目标,他说:“每走一步都要坚定自己的目标,选择了就要坚持下去,不轻易放弃,也不轻易改变。”

闯一闯,才能不留遗憾

初入美国,为了解决语言交流上的障碍,彭建华常利用课余时间开着电视,努力使自己熟悉英语的环境。有了自己的这一经历,他嘱咐我们,平时一定要多练练听力和口语,单纯的书面练习还不实用。他喜欢和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交流,因为这样可以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碰撞,这也是后来他选择一直留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原因。

“很多人愿意躲在父母的庇护下,我就愿意出来闯一闯。只有自己体会过,才能不留遗憾!”彭建华感慨道。从浙江到北京、从中国到美国,在两次重要的大跨步面前他都没有犹豫过。

如今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纪,彭建华更加向往一种安稳宁静的生活,闲暇之余他更愿意和家人待在一起、和同事参加一些聚会活动。彭建华说以后的重点就是要为自己的国家特别是自己的母校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并且都已经有了自己的计划。“因为你的根在那里,不管在哪里你都是牵挂着他的。”他的言语中偶尔透露出对祖国的想念。目前,彭建华和我校校领导协商准备筹办北美校友会,为美国和工商学子的交流搭建一个平台。或许这件事实施起来是一个挑战,但彭建华要坚持试一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