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人物

首页» 新闻资讯» 北工商人物

【优秀教师风采】坦诚育人,创新于教——访本科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得者陈敦

    

 

陈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法学博士,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市法学会经济法研究学会理事,兼职律师,其主要研究领域为民法。北京工商大学2004年、2005年、2008年优秀教师,2014年度本科教学优秀奖一等奖获得者。他是学生眼中的严师益友、同事眼中的好拍档、教学路上的创新者,他立于三尺讲台16载,辛勤教学,孜孜不倦。

学生眼中的严师益友

对于大学而言,教学是一切工作的中心,师生作为教学活动的双元主体,他们之间的交流贯穿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交流的广度、深度也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陈敦老师深知此道,在与学生的交流中始终坚持坦诚与平等。“我印象最深的是在第一次上课后,我回教室取遗落下的东西,陈老师正好要等班车还没走,见到我回来就主动找我聊天,我是理科生,当时对于初学法学总感觉摸不着路子,老师就给我讲他的一些经验和学习方法,一点都没有印象中大学教授的严肃考究形象,很是平和认真。”学生刘文超在谈及对陈敦老师的第一印象时说。

“一个好的老师不仅要师德高尚,对自己所追求的事业有一种崇敬的态度,并能够感染和影响学生,而且还应该掌握精深的专业知识,具备点拨学生的能力,随时保持与学生平等交流的状态,以便更有效的帮助他们。”陈敦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始终秉持坦诚的态度,在学生面前从不摆出教师架子,这样的沟通模式也让陈敦老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更顺畅。采访到他的学生王帅时,王帅还会调侃老师:“陈老师太一丝不苟了,他从来不划期末考试范围,但是他太认真的结果就是头发都掉好多。”

虽然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平等而坦诚,但在教学和学术上,陈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却丝毫不会放松。陈老师一位即将毕业的学生沈德鸿表示:“陈老师平时愿意跟我们聊聊天,也会就日常的问题开开法律玩笑,比如图书馆占座问题,但陈敦老师治学态度很严谨,在他那里法律问题从来没有模棱两可的答案,很讲原则,我们经常说陈老师是我们学习民法理论的奠基者,现在每次想到民法理论,都会想起老师细致地讲解。”

同事眼中的好拍档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教师个人的学识和水平都是有限的,每位教师通过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切磋来达到配合默契,形成一个战斗集体和知识的智囊团对于教育教学和科研发展尤为重要。亲和力十足的陈老师在学生中颇具人气,在工作中,陈老师的同事也都对他赞不绝口。

“我们民法教学团队一直非常和谐、配合很默契。大家既是同事,也是朋友。”因为合作一本书开始了和陈老师交集的侯雪梅这样说道,“陈老师一直是个比较乐观的人,几乎每次见到他时好像都是笑眯眯的样子。认识他的时候,他还在北工商读研究生,脸上洋溢着阳光般的微笑,整个人感觉很单纯、阳光、友善,工作后他也把他的这种积极乐观精神带入到我们的团队中,与大家的交往也很和谐、默契。”

白慧琳老师也谈到:“和陈敦老师一起工作非常默契,也很快乐,我们平时的工作交流有很多,他的工作方法和工作态度给我们很多启发,我个人感觉受益匪浅。”

据白慧琳介绍,他们共同参与的很多命题工作都是由陈老师担任命题组组长,“他带的组向来是效率最高,质量最优。他善于总结、勇于创新,经常思考和尝试教学内容的改进和教学方法的革新。在贯彻‘以案例为素材,以法条为核心’的教学理念的同时,他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加入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启发式教学方法,着力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老师的同事侯雪梅用这些词语评价老师:“做事先做人。老师是一个善良、真诚、踏实、勤奋的人。这些品质无论在他的工作还是生活中都是一致的。”

教学路上的创新者

在采访中,陈敦老师不时提到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法学院的访问经历对他的教学思路教学方式产生的影响:“美国法学院强调学生课前阅读案例,课堂上教授随机要求学生归纳案情,分析案例,并设置种种问题逼问学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的感受到法律实践中所面临的压力,从而培养学生直面法律实务的能力和胆识,基本上能够实现法学教育与法律实践直接挂钩的目的。”

回国后,他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融合案例教学法和互动启发式教学,着力提升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一次讨论课上,老师布置了一次对于案例的观点陈述,“根据…法第六条…”学生具体有证的观点使陈老师不住摇头,“根据其主观意识上的正面性或是恶意性来判断……”、“那么我们怎么判断他主观意识是否是正面的积极的呢?”、陈老师跳出传统教学分析案例的模式,通过问题设置让学生直面法律案例中的压力,一系列的追问也引起了全班同学的热烈讨论,此时同学积极性得以调动,并通过各种途径了解相关知识,切身体体会到民法的运用,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陈老师谈到,法学学科的特点不同于其他学科,应用性和实践性要求非常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希望有针对性的让学生发言,通过追问让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归纳学习到的知识,在延续教学中让学生上台发表对案例的观点,并加以论证,甚至和不同意见的同学辩论,这种授课方式不但让学生能够有逻辑性地分析自己的观点、理解老师和其他同学的观点,更是能锻炼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归纳总结能力。”对此,学生们也从中体会到了能力的提升,学生刘文超说:“之前觉得这样的课堂比起传统的教学压力要大一些,因为老师经常会不断的设置问题让我们发言,但后来慢慢体会到这样的方式增强了我们对课程掌握的主动性,不仅锻炼了我们语言表达能力和文书写作能力,还调动起我们的学习与思辨兴趣。”

学好民法这种枯燥的知识,随学随用运用是最好的方法。陈老师认为,只有同学们自己亲身体会到所学的知识的应用,他们才会有兴趣去了解去学习。对此,陈老师就曾运用侵权责任的法律知识帮助因购买过期食品而中毒的同学,教导大家如何保存证据维护自身权利。“在老师教授的知识转变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学生自己主动而艰苦的思考和领悟,因为感受的知识你是无法深刻理解的,而理解的知识你是可以深刻的感受它的。所以学生的参与和具体实践就变得尤为重要。”陈敦老师这样介绍自己的教育经。

为人师表,师爱为魂。严谨治学、亦师亦友的陈敦老师在三尺讲台上不断创新和探索。无论是讲台上还是课下,他总是笑脸迎人,阳光而温暖,他每一次的精彩讲解,他每一次细心的解答,每一次贴心的问询都让学生们不由的赞叹一句: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