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优秀教师风采】无悔耕耘 心灵关照——记我校2011年教学优秀二等奖获得者王新惠

 

王新惠,艺术与传媒学院中文教研室主任,副教授。全国财经院校大学语文研究会、北京写作学会会员。1998年被评为河南省优秀青年教师;2005年获北京工商大学教育创新标兵三等奖;2008年被评为北京工商大学优秀教师。主要讲授大学语文、应用写作、中国当代文学等课程。主要研究方向有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商业文学与商业文化、女性文学等。主编和编著《大学语文》(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规划教材)、《广告文案写作》(北京工商大学优秀教材资助项目),发表教学论文和学术论文30多篇,主持和参与教改和学术研究项目多项。

我骄傲,我是一名教师。

我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

我是一名平平凡凡的教师,

我普通得没有惊天动地的伟业,

我平凡得永不会载入青史,

然而,我不悔,

我的骄傲就在这普通和平凡之中,

因为没有平凡和普通就没有辉煌和壮丽。

……

当皱纹爬上眼角,当白霜浸染黑发,“我不悔”;付出多少个不眠夜,只与清贫寂寞相伴,“我不悔”。诗言志,这就是一名教师“不悔”的誓言。王新惠老师用诗句诠释了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无悔选择。

教为不教,传道授法

大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也是王新惠老师的教学理念,是她所追求的教育工作者的最高境界。

“不教”是因为老师已传道授法,学生获得了“捕食”的技能,自然也就无需老师再按部就班的给学生“喂食”。为了实现这个教育理念,王老师很注重思路方法的教学。

“教师讲课就是要娓娓道来,有自己的思路,体现一定的学术思维”,王老师每节课前都会做精心的教学准备,力争在简洁明了的演示文稿中体现出分析文本的思路和方法。简单的箭头、不同色彩的文字、匹配的背景图片中都融入了王老师的思考痕迹,向同学们展示了一条条清晰的思维脉络;引经据典、追古溯今,一个又一个趣味横生的小故事不仅丰富了授课内容,更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语文教学的知识网。

要想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远不止课堂教学这一个环节这么简单。王老师将这样的教学思路系统化、规范化,提出了“专题化教学”的思路,并带领中文教研室进行了调研和集中充分的讨论,重新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教材既有历史的脉络,又有丰富的拓展,形成立体式、系统化的语文教学网络。同时,它有利于教师因材施教,也开拓了学生在文学的海洋中找寻自己兴趣爱好的自由空间。

严谨的学术研究习惯对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直以身作则,坚持严谨的教学风格。“授课内容不能华而不实,不能一味迎合学生”,王老师坚持“教师引导学生”的教学思路,力求培养学生沉稳、实干的研究精神,引导学生进行深度思考,在知识日趋“泛华”、“浅化”的浪潮中坚守一份求实的阵地。

生态语文,心灵关照

生态语文是王老师在06年提出的一个教学理念,并在之后的教学中进行了有益的尝试。所谓生态语文就是要消解语文学习不从文本入手的状况,倡导从文本本身入手,引导学生去阅读、体会原著本身,打破那些放任四海而皆准的文本解析框架。

解读原著本身的意义在于还原作家、作品的文学原貌,找到它们本身所表达和体现的人性,还原文学的真善美。“我们要真正走进作家作品本身,去圣去伪,脱掉包装在作家作品外面的的外衣”,王老师努力将学生引导进文学作品本身,给同学们一个独立思考的空间。然后再与名家评析比对,在这个过程中,使学生学会思辨。

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的辛酸甘苦,感受文人忧怀天下的气度,体味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胸怀境界,是王老师在授课过程中潜移默化传递给学生的精神内涵。

“现在学生普遍对文学兴趣比较低,所以导致文学素养也较低。文学素养是个人修养的一部分,修养不只是形而上的,也是形而下的,会潜移默化地体现在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上。不论是在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只不过很难被人发现。”王老师表达了她的忧虑。因此,在教学中,王老师特别重视宣扬语文学习对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现实作用。王老师认为,语文学习不只可以培养学生语言的运用能力,提高文化素养。同时,语文学习也是在学习一种审美角度和为人处事的态度,从名家的生活经验、人生信条中,学生可以感受到人性的光辉。这样的光辉会关照一个人的整个人生,而不只是只像某项技能那样只涉及某一个方面。

关注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塑造,注重学生生活情趣的培养,是王老师在教学中不懈的追求。她说,她要高擎这面人文的旗帜,为大学教育中人文素质培养的重要性摇旗呐喊。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敏锐的观察和感知世界的能力是一个文人必备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王老师努力对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进行培养。这不仅需要教师读书万卷,以便可以使课堂讲解中生动精彩。此外,还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将目光转移到一草一木上,带领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文化古迹之中。“‘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没有实践,没有体验,纯书本的传授会让学生如同嚼蜡,无滋又无味,实在无趣得很”,王老师一直在寻找一种多元化生动的教学方式。

行万里路,王老师身体力行。到四川看李白,访苏轼,与杜甫对话,远行厦门鼓浪屿,到《致橡树》中的木棉树下感受女性自尊……“这些都是一本本最生动的书”,王老师认为教师的文化踏访必不可少。同时,她还将三尺讲台的课堂延伸到多彩的大千世界,让学生到北京城中寻找老舍——踏访老舍故居;寻找北京美食老字号,让学生亲自去看看那些京城老字号的经营现状及其中蕴含的京城文化,在亲自品尝中体味“京味儿”,然后用文学的形式将自己所见所感真是体悟记录下来。王老师认为“语言表达的训练、文化素养的提升、审美能力的提高,也就自在其中了”。

“现在很多学生都将大部分时间花在了电脑前,花在了游戏上,其实出去走走肯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收获”,王老师倡导学生真的走进这五彩缤纷的世界,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乐趣,用心去感知生活的美好。王老师一直告诉学生:“同样是人生,每个人过的质量都不一样,我们应该去追求一种高质量的人生。一个人除了要有“入世”的追求,更要有精神的追求。要有意识地去陶冶自己的性情,让自己的情趣更加高雅。”王老师希望自己的学生都能成为有个人魅力的人,能够“有自己独特的追求和情趣,并且能够在那个领域不断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