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我校召开书院工作专题会。会议由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丹丹主持。教务处、经济学院、商学院、食品与健康学院、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数字书院、求真书院、创新书院负责人以及书院的相关人员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旨在总结交流书院建设经验,研讨未来发展路径,进一步凝聚共识、汇聚合力,推动书院制与“工商一体化”深度融合,加快构建符合新时代需求的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
会上,数字书院副院长许晓芳汇报了数字书院的工作情况。她表示数字书院在学校各部门大力支持下,持续提升硬件设施和学习环境,不断强化师资队伍与管理团队,深化完善课程体系建设,有序开展文体与学术活动,整体运行平稳高效。创新书院院长耿直、副院长吴鹏和求真书院院长助理郦金龙分别汇报了初期建设进展,作为今年首次通过高考招生的书院,两个书院招生情况良好,教育教学、生活服务和文化活动全面展开,各项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
在交流研讨环节,教务处处长王鲁娜、商学院执行院长何玉润、食品与健康学院院长王彦波、计算机与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李海生、经济学院副院长牛晓燕、轻工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靳玉娟、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助理岳美玲,教务处副处长盖晓庆、录驰冲,以及数字书院、求真书院、创新书院等相关人员结合自身实际,围绕如何更好支持书院发展、推动书院与学院协同联动、实现资源共享与优势互补展开了深入探讨。大家一致认为,书院制是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探索,将全力支持书院建设,助力其成为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
徐丹丹充分肯定了书院建设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她指出,书院制改革是我校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全校重点打造的新型育人平台。结合各书院的探索实践,她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要求:一是要建设人才培养示范区,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紧密围绕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任务,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积极开展辅导员年级组制、双导师制等创新试点,探索形成一批可推广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经验,使书院真正成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示范区。二是打造工商一体试验田,要把“工商一体化”理念贯穿书院建设全过程,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科赛融合等多元实践,探索“产学研用”一体化模式,构建项目嵌入式培养、将科研问题转化为模块化教学资源,推动学科交叉和优势互补,形成校企协同、供需适配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把书院建设成为“工商一体化”改革的先行区和试验田。三是健全协同保障机制,推动书院与书院之间、书院与学院之间在学生工作、党团建设、专业建设、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招生培养全过程协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要进一步完善书院与学院的协同联动机制,学校在政策、资源、平台等方面会给予更有力的支持,健全激励与保障措施,最大限度激发各单位建设活力,为书院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四是坚持共建共享共发展,书院建设要凝聚书院、学院、学校和社会多方合力,形成全方位人才培养育人共同体,持续探索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路径。她要求全校上下凝聚智慧、通力合作,切实推动书院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争取早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成果,为学校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和“工商一体化”发展战略贡献力量。
本次会议的召开,既是对前期书院建设经验的梳理和总结,也是对未来发展方向的再一次统一。会议以凝聚共识、深化协同为契机,进一步明确了书院制改革在我校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学校将把书院建设与“工商一体化”发展战略紧密结合,持续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创新,全面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极支撑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切实助力学校“双一流”创建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