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教育新闻网转发了《北京教育》杂志刊发的文章《一流学科建设助力一流本科教育——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访谈录》。《北京教育》杂志的记者对我校校长孙宝国院士进行了专访,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孙宝国,汉族,1961年1月出生,山东招远人,博士,北京工商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著名香料专家和食品添加剂专家。主要研究领域:食品香料、食品科学与安全。曾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现任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兼任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特邀副会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市食品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2015年,国家推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简称“双一流”),这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国家高等教育的重大发展战略。要实现“双一流”目标,不是仅靠几所重点大学集中突破,而是每所大学都应从自身实际出发,激发创新活力。在此背景下,北京工商大学根据学校实际,确立了自己的“双一流”:即“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如何依托学校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与一流本科教育?在推进“双一流”建设中还有哪些困惑与问题?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院士。
记者:您是我们采访的第一位院士校长,您的老师曾评价您有很强的洞察力和把握时代趋势的能力。在“双一流”的战略背景下,学校未来建设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思路是什么?
孙宝国:目前,高等教育已步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的新阶段。此时推进“双一流”建设,对国家来讲是战略性方针、战略性调整,我觉得这个调整积极且及时。“双一流”应该说是每一所学校的梦想,是大学校长的梦、也是大学教师的梦。由于每所大学的定位和任务不一样,起点也不一样,不可能所有大学及学科都变成一流。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到大众型,再到目前的普及化阶段,各高校的分工、差异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了。北京工商大学的教育介于精英教育和大众教育之间,更偏重于大众教育。如何实现学校自身的“双一流建设”需要学校的领导把好脉、找准方向、定准目标,尔后才能走出自己的特色之路。
在“双一流”、首都四个中心的建设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形势下,学校的发展既要尊重历史、依托学校的传统和优势,又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把国家意志、行业发展和首都需要紧密结合起来,科学定位、打造特色。2015年6月,学校第二次党代会召开,确立了学校发展的“特色、内涵、规范、质量”八字方针,明确了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总体目标和指导思想是:推进学科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研质量,增强科技创新与服务社会能力;加强人力资源建设,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开放办学水平;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提升规范化管理水平;继续改善办学条件,提升综合服务保障能力;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增强学校发展软实力。也就是说,今后五年,学校的首要任务是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质量,我们希望以“一流学科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战略目标引领学校发展,大力深化改革、强化特色,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努力实现特色鲜明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目标。
记者:特色是学校的名片,贵校的特色学科和专业有哪些?如何依托学校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
孙宝国:说到北京工商大学的“特色”就必然追索到学校的办学历史。学校是在原来的北京轻工业学院、北京商学院以及机械工业干部管理学院基础上合并组建。原来的商学院、轻工学院是部委办学,有行业办学的特色和基础。学校在制定大学章程、确定“十三五”规划时,就学校的特色问题进行了反复探讨,最后达成共识:工商大学的特色就是商科与轻工学科。商科和轻工学科既是学校的历史,也是其现实,更是学校的未来。这个特色确定后,也就找到了学校今后努力的方向。但在商科、轻工学科里,具体到哪一个专业是特色,还需进一步凝练,如商科里我们的会计专业专业地位、办学水平较高,社会影响好,与中央财经大学联合培养会计专业博士研究生已十多年。此外,保险、金融、物流等专业,有行业中非常知名的专家、教授,学生参加全国竞赛也多次获奖,业内影响力大。
轻工学科的特色是食品与日用化学品。谭向勇书记在担任校长时提出学校工科以食品为龙头,这是发展的机遇,因此要举全校之力大力发展食品学科。我的本科、硕士、博士专业都是应用化工,研究的是食品香料、食品香精,为食品服务,有便利条件。前几年,因为食品安全事件炒得比较热,公众对食品添加剂很关心。我们关注到这一社会现象,本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职能,学校抓住发展机遇,强化特色,加强重点突破,团队在食品添加剂和食品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我们的食品学科发展比较快,在食品行业的影响逐渐扩大,2012年我们获批“食品(含保健食品)添加剂与安全”服务国家特殊需求博士人才培养项目;近5年,学校食品学科获得的项目资助也越来越多,仅2015年,学校在全国自然科学基金的食品学科资助项目里,超过了一些老牌名校排名第二。尤其值得高兴的是,青年教师成长迅速,2015年学校15个基金项目中就有10个青年基金。化妆品方面,2010年6月,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化妆品研究中心正式成立。目前,在化妆品研究方面,我们在全国高校中排在第一位,如研发的芦荟胶和芦荟化妆品等产品得到了广泛的好评、市场的认可,也推进了中国民族化妆品品牌的研究与国际的合作。
如何依托特色进行一流学科建设,我认为最关键的是两点:
首先,要着力加强学科建设,进一步提升办学层次。未来学校学科建设的目标就是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两个世界一流学科、一个国家级研发平台,简称“421”。博士点对学科建设至关重要,学校现有会计、食品添加剂与安全两个博士点和“食品科学与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希望“十三五”到“十四五”期间,能够获批食品科学与工程、应用经济学、工商管理、轻工技术与工程四个一级学科博士点;力争经济学与商学、农业科学技术两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建成世界一流学科;打造高水平创新平台,加强科研团队建设,建设好“食品添加剂与配料研究中心”国家级的研发平台,并通过加强国际合作、校外合作等加强学科建设。借力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今年学校分别与天津商业大学、河北经贸大学联合成立了“京津冀经济学学科协同创新联盟”,与天津科技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合作签约了“京津冀轻工类高校协同创新联盟”,与天津财经大学、河北大学合作成立了“京津冀商科类协同创新联盟”,这三个创新中心将有助于高校开展合作研究,增强学校服务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
其次,要以国际化为抓手促进质量提升,积极推进国际交流和合作。一是要扩大国外留学生特别是硕士层面的招生数量,增加留学生攻读学位人数,通过人才培养提升社会知名度。二是积极推进教师的国际化水平,通过引进海外人才、选派教师出国培养、聘用外籍教师等方式,促进教师队伍的国际化。三是继续开展国际科技合作,鼓励教师与国外高校开展合作研究项目,并出台措施予以保障。目前,学校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北京市食品营养高精尖创新中心,我担任中心主任,其中的研究骨干50%是境外的,大都是这个领域内的专家,大家通过合作共同推进对食品营养的研究。在食品科学研究方面,今年6月,学校与施普林格·自然(Springer Nature)旗下的自然科研集团(Nature Research)、国际食品科学技术联盟(IUFoST)达成协议,三方合作出版具有高影响力的开放获取期刊《npj-食品科学》( npj Science of Food )。期刊将于今年上线,并努力在五年之内打造成世界食品界第一的期刊。在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及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方面,我们积极加强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在巴基斯坦驻华大使馆的支持下,在学校经济学院建立了北京工商大学巴基斯坦研究中心。四是大力拓展外部合作渠道,寻求高水平的国际合作办学伙伴,提升国际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促进学生培养的国际化。
记者:我们知道,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基础。请您谈谈“一流本科教育”的具体举措?
孙宝国: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将培养一流本科生作为学校发展的坚定目标和不懈追求。例如:世纪之交,美国有关机构发布了《本科教育重建—美国研究型大学发展蓝图》,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这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近五年,学校一直在大力推进和深化本科教学综合改革,强调学生培养的“质量”。学校围绕“质量优先、内涵发展”的战略主题,秉承“育人为本、理论为基、应用为重、创新为先”的教育教学理念,立足于学校的办学传统、办学优势和办学定位,明确学科专业特色和服务面向,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德才兼备、知行合一、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近两年,我们推出了如下举措:
一是进一步规范考试管理,从2014级开始实行学生集中考试。2014年11月,学校首次期中集中考试顺利进行,千余名学生同场考试。大部分师生反映大考场的设置提供了一个公平的考试环境;从实际效果来看,“千人大考”通过严肃考风考纪,不仅降低了作弊率,也有利于良好学风和校风的建设;不少媒体对此做法予以关注并报道,集中考试的做法一直延续至今。
二是加强英语和数学等基础学科的教学,加大对学生的奖励。英语方面:第一,从2015级开始实行英语分级教学,根据入学英语分数分成10级因材施教。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学习法语、西班牙语等其他语种。第二,制定了奖励政策。对国家四六级英语考试中成绩优异的学生予以奖励,目前已经开展了三次奖励,导向的效果不错。数学方面:针对现在学生中较多出现的数学弱项和考研数学问题,学校加强了数学教学,鼓励学生参加校内外数学竞赛,加大奖励力度,起到了良好的效果和导向作用。
三是制定“十三五”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确立学生培养的标准性指标“369”。“3”是指在“十三五”末,应届毕业生的考研和出国读研的比例要超过30%,鼓励学生勤学上进,提高毕业生的考研出国深造率,并鼓励学生实现高水平就业;“6”是希望有60%的学生在毕业时英语水平达到六级,具备较好的对外交流或出国工作的语言能力;“9”是指学生的英语四级通过率超过90%。“369”这个指标虽然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全部,但它是可量化的一个标志性指标。经过师生共同努力,“369”指标的达成,一方面,将彰显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的质量;另一方面,让学生在学校有更多的获得感,得到社会更大的认可。
记者:在贵校的“双一流”建设中,您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和最高兴的事情分别是什么?
孙宝国:最棘手的问题是教师队伍的规模、质量既要有量的增加,又要有质的提高,以及学校特色的进一步凝练和创新。教师队伍方面,不仅整体规模需扩大,要增加教师人数,还要提高队伍的质量,两方面都很紧迫。所以,人才引进和培养要坚持“挖大树与栽小树”同时进行。“挖大树”是高层次人才引进;“栽小树”是指培养青年教师,两方面对学校的发展都非常重要。
虽然现在学校商科和轻工的特色已经凝练出来了,但是专业、学科、研究方向的特色需要进一步凝练,尤其是每一个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特色还需凝练。学校实现转型的重要任务是由单一的以教学工作为主逐步转变为教学、科研和服务工作并重,这也需具体落实到各个学院,细化到对教师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方面工作的考核,这是保证学校顺利实现转型的基本要求。一方面,教师们要通过提升基础研究论文质量来实现ESI前1%的目标,更重要的是要围绕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来建设一流学科。另一方面,教师们的观念和能力需要进一步转变和提升,要坚持基础研究和应用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最令我高兴的是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和“双一流建设”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学生的认可。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体会到,改革要达成共识,要得到师生的拥护,学校的改革发展,更需要师生的齐心合力。
微访谈: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孙宝国:天道酬勤。
记者:您认为好学生的标准是?
孙宝国:勤奋、好学、有上进心、有责任感。
记者:您认为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
孙宝国:喜欢学生、有爱心,能够发现学生的优点加以引导,是学生的良师益友。
记者:您心目中一位好的大学校长应具备哪些素质?
孙宝国:了解大学的历史、现实,把握学校未来发展的方向、特色,扬长避短,在激烈的竞争中找准位置,在人才培养上得到学生的认可。校长是学生的师长、是教师的榜样、是师者之师。
记者: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几本书)?
孙宝国:《名贤集》《毛泽东选集》。
记者:对您做人处事影响最大的一句话是?
孙宝国:以德服人。(本刊记者:李艺英 特约记者:张春萍)
《北京教育》杂志
新闻链接:http://theory.jyb.cn/jyfz/201610/t20161017_677280.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