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下午,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名家大讲坛”第四讲在阜成路校区举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王一鸣研究员应邀做客大讲坛,做了题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学术报告,对刚闭幕的“两会”精神进行解读。
讲座前,学校党委副书记、校长郭建华会见了王一鸣副理事长一行。郭建华围绕历史沿革、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简要介绍了学校的基本情况,并对王一鸣副理事长的到来表示欢迎和感谢。
管理世界杂志社副总编辑柏晶伟,管理世界杂志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马嘉林,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干部赵天然,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徐丹丹、邓祥征、寇红江出席论坛。党委常委、宣传部长倪国华,经管学部主任郭毅,经济学院党委书记吕良、执行院长詹新宇,经济学院师生代表以及数字书院学生160余人参加了此次讲座。讲座由邓祥征主持。
王一鸣围绕“以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主题,从四个方面展开演讲:他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动求变。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全球争夺科技制高点竞争日趋激烈,在中国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期培育新质生产力更为紧迫。中国以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赢得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科技创新。近年来,中国科技创新发展迅猛,但也存在短板弱项,主要是原创能力不强、原创成果偏少,部分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对此,要从过去跟随式创新模式转向部分领域引领性创新模式,从过去的集成创新转向原始创新,加强前瞻性基础研究,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
王一鸣谈到,发展新质生产力根本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既要重视“从0到1”的基础研究创新和“从1到10”的技术研发突破,也要有“从10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从100到N”的大规模产业化,实现从概念设计、技术研发到中试再到产品的“全链条”创新。要围绕产业创新的重大需求,建设一批创新平台,布局一批中试和应用验证平台,推进关键技术攻关、迭代应用和生态培育,让更多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他指出,要以体制创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一方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通过深化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和资产单列管理制度,以产权激励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另一方面,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系,提升金融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质效。
邓祥征在主持讲座时简要介绍了王一鸣研究员的个人履历和学术成就,并对王一鸣研究员一直以来对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科发展给予的支持和帮助表达了的诚挚谢意。他表示,此次报告内容详实、亮点纷呈,对学院相关学术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