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科研之星】让中国“风味”飘香世界——访我校食品学院郑福平教授

 

郑福平,男,1969年7月出生于山东省,我校食品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他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精细化工、香料化学、风味化学等,主要讲授《香料学》、《香精概论》、《高等有机化学》等课程。2013年郑福平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参与的科研项目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奖励。

“科研要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

食品的香味可以说是食品的灵魂,而我国作为最早使用香料为食品增香提味的国家之一,在现代香料香精工业的发展中却远远的落后了,很多高档香料不得不从国外进口,价格奇高。郑福平的研究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他认为,“科研是为了寻找实际问题背后的规律,为了促进产业的进步,科研最终的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1994年至今,郑福平在孙宝国院士的团队里一做就是20年,他负责和参与了大大小小几十个项目,共合成了200多种含硫香料,商业化了几十种。“我能见过的最贵的香料,当年大概30多万一公斤,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依赖进口,郑老师知道后就安排他的学生一直在做,现在做出的样品已经可以跟市面上买到的做对比了,”食品学院教师陈海涛这样评价郑福平的研究,“他一直在做一些国家急需要而且由于只能依赖进口,造成成本很高的原料。”现在,郑福平更是直接负责跟山东扳倒井酒厂的合作,研究白酒的酿造风味,提高优质酒的出酒率。

“科研一定要以产业化应用为导向,”郑福平说,“论文都是理论研究,但它们的来源不是坐在实验室里想出来的,是生产实践里面的一些问题。做科研就是要跟产业去交流,解决产业化中的实际工程问题,从解决工程问题中,找出理论问题来。因为有些工程问题解决不了,是我们内在机理没搞清楚,你搞清机理了,问题就解决了。”

郑福平花了大量的时间与企业去交流,他加入了很多的产业协会,经常参加这些协会组织的会议。用他同事张玉玉老师的话说就是,“郑老师不是在实验室就是在出差开会的路上”。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郑福平科研成果丰硕,他主持完成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项目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项目1项;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参加完成科研项目7项,其中包括“八五”科技攻关项目2项、“九五”科技攻关子课题1项、中国轻工总会“八五”科技攻关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北京市教委科技发展计划重点项目1项;科研成果“重要含硫食用香料的研制”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科研成果“重要香原料2-甲基3-巯基-呋喃和2-甲基-3-呋喃基二硫醚的研制与应用”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其它科研成果获省部级科技奖励6项、中国高校科学技术奖1项,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9项。他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北京市级人选,2013年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培养年轻人要严格,但不是粗暴去拒绝”

从1991年考入北京轻工业学院化工系,郑福平已经在自己的领域兢兢业业的干了20多年了,他说:“干了这么些年多少有点经验教训,我现在就想把自己的这些经验传授给这些年轻人,教训也告诉他们,帮助他们成长,这也算是对这个行业做出一些贡献了。”

化学是一门实验的学科,实验过程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十个人可能会做出十种不同的结果,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偷懒不得、马虎不得、随意不得。正是基于此,郑老师在培养年轻人的时候秉持的原则是“严格要求,但不粗暴拒绝”,他会有自己非常高的标准,但对于不达标的,他不会粗暴拒绝,破坏年轻人的研究热情,他会去耐心引导,“让他们在错误中不断获得提高”。

“郑老师会注意到我实验设计、实验过程中一些很小的细节问题,他都会给我指出来,让我不断修改,帮助我进步。”郑福平老师研三的学生张腾说。

刚进实验室的徐晓辉告诉记者:“我有一次总结文献,郑老师让我修改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让我收获颇丰。”

“我写一个项目申报书或者支撑材料,很多时候觉得自己写的已经很好了,但是给了郑老师之后,他都能指出一些我忽视的小细节,比如错别字、仪器型号方面,真的特别感谢他。”青年教师张玉玉说。

“我之所以要求严格,是因为我们这个研究面向工程应用,结果必须要准确,必须经得起实践的检验。”郑老师这样对记者说,“而这需要研究者切实地在实验室里面,踏踏实实地去做工作。”

这种务实的态度,郑老师更多的通过以身示范的方式传达给了他的学生。在采访的过程中,不止一个人告诉记者,他曾经看到郑老师很晚了还在实验室里工作。郑老师家的孩子今年才两个月大,但很多时候,因为要去开学术会议,他不能去照顾。对于学生们做出来的实验结果郑老师也会反复核实,做合成的时候,学生做出来的东西,他都会亲自再做一遍,看看是不是那个产物,有没有达到那么高的产率,对于分析出来的数据,他也会仔细的核对,通过数据检验结论的准确度。每当购买了新仪器的时候,只要是郑老师没接触过的,他都会尽量和学生们一起去接受培训……

“郑老师对科研的那种谨慎、认真、精益求精的态度对我影响非常大,”郑福平老师研三的学生刘南南说,“看到自己导师都在这么卖力的工作着,我哪里还敢懈怠啊。”

“实验室管理花费我最多精力”

作为食品学院的副院长,郑福平从2012年开始分管科研和实验室管理。他告诉记者:“实验室管理是一个非常日常化的工作,而越是日常的工作也就越花费精力。”

食品学院作为我校的科研型学院,科研任务繁重,实验室工作量很大。这对实验室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实验室管理工作包括两方面,一个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稳定运行,另一个是化学废液的集中报废处理工作。因为化学实验要使用大量的化学药品,而这些药品中有很多易燃、易爆、剧毒的,稍不注意就会酿成安全事故,而如果把这些药品的废液倒入下水道就会造成污染。为此,郑福平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规范实验室操作和管理。

原来实验室管理流程是各系实验员管理本系实验室,哪一个系出了问题要找实验员,实验员再找老师,这样会耽误很多时间。郑福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改进,他明确了安全员上墙公示制度,并把这些安全员的名字钉在每个实验室的门旁墙上,把责任落实到人,规范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另外,因为实验室真正的使用者是学生,郑福平想了很多方式去培训学生的实验室操作。比如,食品学院与理学院合作,开设培训课程《危险化学品管理与实验室安全》,教授学生常用的化学试剂怎么买、怎么储存,用完怎么报废,出了危险怎么处置等等。他还提出来跟保卫处合作,从去年开始组织模拟消防训练,让学生们亲自使用灭火器去灭火。“这样实验室安全管理就规范多了,学生知道出了事情该怎么办。知道化学药品怎么用。用了有哪些危险,怎么防范。”郑福平说。

除此之外,为了能及时发现各种隐患,郑福平无论节假日还是工作日,他每周都会有两三次,从一层开始,一个实验室一个实验室的巡视一圈,检查是否有操作不规范的地方。

“实验室管理必须要保证日常工作的到位,不然就会有隐患,”郑福平说,“既然我承担了这份工作,就会力争把它做到最好。”

由于郑福平老师的工作非常忙碌,记者的采访持续了三天才结束。他要给本科生上课,要指导研究生论文,要联系企业,要参加各种会议……但他对此甘之如饴,他说他做科研只是想给社会做一些贡献,他说他培养年轻人是为了给这个行业增加更多可靠的新鲜血液,他说他相信我国的香精香料工业会在未来有一个整体的提高。期待着郑福平教授,以及所有像他一样的研究者让中国“风味”飘香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