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校友风采录】张若冰:那些值得纪念的日子

                   

    张若冰:男,籍贯河南,出生于19775月,1996年考入北京商学院,现任共青团北京市通州区委书记。

人生在世,总有一些日子是值得纪念的。这些日子,是用青春和激情描绘的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是用欢笑与泪水谱写的一段质朴却难忘的乐章。张若冰,1977年出生在河南,于1996年考入北京商学院(北京工商大学的前身),现任共青团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书记。他在岁月的骊歌中,找寻着自己记忆中永不退色的如花般灿烂的大学时光;他在经年的岁月里,用蝴蝶破茧的姿态投身到他的工作当中。

如花般灿烂的大学时光

张若冰在这里度过了他美好的大学生活。回味起来,幸福的笑容便浮上脸庞。大学四年里,他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的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课外实践。充实的课余生活总是最值得怀念的,“我是大一下学期到学生会工作的,同样也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感觉到领导对学生工作很重视、很支持,并且尊重青年人的想法和创造,学校尽可能地营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让你在发挥聪明才智的过程当中提高能力。我觉得学生会的一些工作积累,对我走向社会有很大的帮助。我在这个过程中学到了很多接人待物、为人处世的方法,包括组织协调这方面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锻炼。”这个往日的学生会主席,并不提倡他的学弟学妹们盲目地去参加这些学生组织。他作为一个“过来人”,对自己的学弟学妹们有一些建议,“我觉得是否选择去参加这些社会实践和学生会工作,还是根据个人的特点。因为每个人的生长环境和接受教育的过程、性格等因素都不太一样。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是最根本的。不能用一个标准去要求学生,也不能用一个路径去限制所有的学生。毕竟每个人成长的过程都有自己的特点。只要能正确的看待自己、判断和决定自己。就可以了。所以我们要对自己进行充分的认识并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在如花般灿烂的大学时光里,张若冰最难忘怀的是香港回归的喜悦、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的气愤、建国五十周年的自豪以及商学院、轻工业学院合并后的新奇。

1997年是个让万千中国人欢呼雀跃的一年,因为香港终于回归祖国母亲的怀抱。而他在进入大学的第二年就碰到了如此大的国家事件,并且到天安门参加了联欢活动。“当时能去参加的人不多,但是我比较幸运的去了,真是觉得很荣幸,很骄傲,也很自豪。”即使是现在,张若冰的那份喜悦之情依然是溢于言表。

1999年却是一个喜悦与悲伤并存的一年,这是他进入大学的第三年。这一年的58日,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青年人的热情瞬间被点燃了,他依然清晰地记着当时那番让人热血沸腾场景:“学生到美国驻华使馆进行游行示威,青年学生的热情让我很难忘。在这之后东方时空对我进行了采访,当时是采访各行各业一些人的感受,我是到中央电视台花园的小石桌上接受的采访,我代表大学生做了一个表态,当然也是为了能够引导大学生合理有序的表达爱国热情。”他在说起这段经历的时候低头思考语速很慢,回忆到这里,他想起了那段令人愤慨的历史,也想起了那时热血沸腾的自己。

国人愤怒的心情还没有平息,这一年的101日很快就到来了。人们暂时忘记了悲伤和愤慨,充满热情的准备迎接祖国母亲的五十岁生日。“国庆那天,我穿着代表大学生的土黄色西装走过天安门时,真是特别激动,也感到非常的自豪。我现在还保存着当时的衣服呢!印象太深刻了。”现在的他在说起这次游行时依然很激动。眼睛里闪动的是那份激情,是那份骄傲与自豪。

而由北京商学院、北京轻工业学院合并而成的北京工商大学也于这一年成立了。学校刚成立必然会经历一个磨合期。但这种磨合期并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影响。张若冰脸上带着自豪爽朗的笑着说:“我可是北京工商大学第一批的毕业生啊!”他毕业于2000年,拿到的毕业证书上加盖的是“北京工商大学”的印章,他的确是名副其实的北京工商大学的第一届毕业生。

大学四年带给张若冰的,是新奇,是喜悦,是自豪,是感动。那些日子,是定格在他记忆里的美好画面,却又鲜活到他伸手可触。他深深留恋着这镌刻在他脑海中的,如花般灿烂的大学时光。

如蝴蝶破茧的工作时光

每个人都会经历从学生到社会人这样一个角色转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人或许有过盲从,或许一时间看不到自己的未来在哪里。张若冰用自己的经验告诉大家,对大学生而言,“择业观”的确立,往往决定了其就业的好与坏。“尤其是在北京这样人才比较密集的城市,大学生就业的好与坏,可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择业观。是一个‘一步到位’的问题,还是一个‘几步走’的问题,这个选择非常重要。”

因为自身职务的关系,他对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也是非常的关注。他力推大学生“村官”兼任村团支部书记的职务,是因为他觉得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是推动基层共青团工作发展的一个契机,农村基层共青团工作有人去干了。“事情是人干的。思路再好,措施再好,没有一个好的干部队伍来做,就不能保证它的落实。”他还特别赞同从农村考上大学的孩子,要回到村里边工作,因为他们熟悉农村的环境,对土地有感情,也真正能把自己的所学运用到农村发展建设上来,而且现在新农村建设,也正需要这样的人才。他给我们的建议是:如果有机会,大家都要深入到基层中去,接触和了解群众。这样以后不管你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对社会的认知和对自身的判断都会有一定的改变。

作为共青团北京市通州区委员会书记,张若冰看重隐藏在基层工作之中的广阔的天空。北京市政府出台了新政策,从2010年开始,党政机关原则上不再从应届大学毕业生中招收公务员,只有街道和乡镇可以招收应届大学毕业生,原则上区级以上级别都要从基层选拔干部,这就是政府给出的信号:要求大学毕业生不要好高骛远,要脚踏实地的从基层做起,一步一步的进行积累。

张若冰会经常下到农村、深入到基层,与群众进行沟通,了解群众的需求。也是凭借这样良好的社会认知、正确的自我判断以及在工作中的一步一步的积累,张若冰的能力在工作中得以充分展现,多次获得荣誉,他所管理的通州区,获得“全国区域化团建设试点区县”“全国农村青年中心建设先进区县”“北京市团建设先进区县”等荣誉称号。他个人也获得了“全国服务农村青年增收成才先进个人”“全团调研贡献奖”“北京市社会综合治理工作先进个人”“个人三等功”“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等诸多荣誉。而这些也正是他用尽心尽力的工作态度,和勤勤恳恳的工作表现所换取的。

有人会觉得张若冰仕途顺利,可是职位升迁的背后,他在工作中付出了多少努力又有谁看得到呢?张若冰的工作很忙,常常开会开到很晚,闲暇的时间不多。从通州区民政局的科员到现在的共青团通州区委员会书记,随着职位的升迁,工作的内容自然也就多了,所要顾及的面也就广了很多。工作是越来越忙了,但是他依然没忘记继续充实自己。他利用为数不多的闲暇时间,到中央党校在职攻读“法学理论”硕士学位。正是因为他有这种不断学习的热情,才会在工作中有相当优秀表现。经通州区委推荐,他先后参加了市委组织部“北京市局级及其后备干部英语强化培训”和“北京市第29期中青年干部培训班”,从20092月开始,他还到共青团中央维护青少年权益部进行了挂职锻炼。这不仅是提高他自身的能力,使他能够更好的为广大人民服务,也是组织对他的信任,是对他辛勤工作的肯定。

没有破茧的痛苦,哪来蝴蝶的绚烂?没有超出常人的付出,哪来超出常人的成就?我们总在赞叹珍珠的美丽,却看不到河蚌打磨沙粒的辛苦;我们总在赞叹演员的技艺精湛,却看不到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艰辛。

对北京工商大学六十年大庆的祝福

可以来怀念的日子有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亦有对未来美好的期许。“我在北京工商大学建校六十周年之际对学校最大的愿望就是看到它发展的越来越好,六十年是一个甲子,站在一个新起点,我希望学校不仅仅创造一个六十年的辉煌,而是能够创造更多的辉煌。希望学校可以成为一个走向国际,走出中国的名校。这也是我们所有校友的一个愿望。我时刻眷恋着我的母校,终身感谢我的母校。”

编辑按语

在采访过程中,通过与张若冰的交谈,发现他特别的热情、健谈。每每说起在学校里的点点滴滴,他总是滔滔不绝,一脸幸福。从他的话语中可以感觉到他对母校深深的眷恋,以及对校园生活的怀念;而从他说话的语气中,也能感觉到他的沉稳与大气。 我们相信:那些难忘的日子将永远激励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