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专访】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沈毅访谈


    记者:从传播与艺术学院到艺术与传媒学院意味着什么?


    沈毅:我想这主要有两层意义:一是,在国内外大多数大学里,具有传播和艺术类专业的学院,通常用的名字都是“艺术与传媒”,像我们以前叫“传播与艺术”的不是没有,只是少一些一些。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名字进一步与国内外高校接轨。


    二是,从传播与艺术学院到艺术与传媒学院,意味着学院的规模更大了。由原传播与艺术学院的60多名教工、原数字内容学院的20教工、原数字艺术制作中心的11名教工,组成了现在拥有110多名教职员工和1800多名学生的新学院。规模大了,效率会更高,广泛的交融也更容易产生新的思想和发展的动力。


    记者: 这次院系调整,对艺术与传媒学院的各个专业,您觉得是水涨船高呢还是煮一锅粥不断往里边加料?


    沈毅:把学缘关系上原本就很近的几个的学科放在一起,造就了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对各个专业既可以说是水涨船高了,也可以说是不断地增加燃料和动力。

 

    记者:新学院的各个专业和现有资源怎么整合?


    沈毅:既然组建了新的学院,全院就是一盘棋,在师资、设备、房间等方面,以效率最大化的原则,进行调整和使用。在原有专业办学特色、创品牌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


    大海的力量是每一滴水赋予的,我们学院的影响力、辐射力既源于每位员工个性才华的充分张扬,也赖于我们的齐心协力和携手并肩。这次院系调整,师生反映都很好,也更有积极性了。原传播与艺术学院、数字内容学院和数字艺术制作中心三个独立的办学单位,也肯定会很快融合成一个新的有生命力的集体。


    从我院现有各学科的历史来讲,都比较年轻。新闻系创办于1997年,现在成为学院唯一一个拥有硕士点的专业,实现了学院硕士点零的突破。目前在办好新闻硕士点的前提下,要不断积累,向新的目标发起冲刺,做好传播学和设计艺术学专业硕士点的申报。


    与时俱进,创办广播电视新闻学。新闻学专业历史创办之初,主要是为纸媒培养人才,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纸媒的拓展空间有限,为适应电子媒体电视、网络等发展的需要,广播电视新闻专业应运而生。与传统的新闻学相比,广播电视新闻专业有自己的一套完整的课程体系设置,比如电视新闻采访、电视新闻的制作、广播电视史、电视节目制作等;在师资上,今年我们就专门引进了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专业的博士生,2009年还将继续引进相关有专业背景的教师。


    记者:当前学院工作的重点是什么?


    沈毅:当前学院工作的重点是学科建设。要进一步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教学能力;增加硕士点的数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记者: 学校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设成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请问学院的目标是什么?


    沈毅:学校的目标是到2020年建设成教学研究型的多科性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也一定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这一目标具体到学院,就是争取出一批有价值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增加硕士点的数量,并积蓄力量向博士点发起冲刺;培养的学生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在工作岗位上做出不凡的业绩。


    记者: 新任的学院领导班子是怎样进行分工和合作的?


    沈毅:新任的领导中,陈谊副院长主要负责教学和实验室的管理,张翔副院长主要负责行政工作,罗子明副院长主要负责科研方面。


    记者:我知道您喜欢写诗,是北京市写作协会的副主席,学院更大了,可能会更忙了,你还有时间写吗?


    沈毅:还会写的,这个爱好是不会放弃的,因为已经坚持30多年了。经常写就会觉得更自己年轻,更有动力了。但是可能忙了会写得少些,希望关心我的朋友能够理解和谅解。


    记者:谢谢您接受采访,请问您还有需要补充的吗?


    沈毅:特别需要补充的是,我们的学生也很可爱,很优秀。新闻专业的学生我给上过课,其他专业的同学我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的也都很优秀。新学院成立是一次个人发展的新的契机,相信他们会刻苦学习,成为高等教育培养的优秀人才。只要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前进,都能攀上自己理想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