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特稿】百年奥运 我的奥运——一名奥组委新闻服务记者的完梦历程

    2007年4月,北京奥组委在北京市高校中公开选拔新闻服务和工作人员。百年奥运,中国人的百年梦想能够得以实现,这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件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而作为曾经的职业新闻工作者和现在的新闻教育工作者,能够亲身参与这一百年不遇的重大新闻事件,并且能够在奥运场上亲自记录这一事件的点点滴滴,对我而言,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没有任何犹豫,我迅速完成了报名表的提交工作。

 

    5月初,我被通知去奥组委参加面试,现在回想起来,我能够最终实现参与奥运报道的相关工作,也许是当初面试时对一个关键问题的回答打动了考官,记得当时考官(现在知道,他是奥组委新闻服务处的副处长,新华社国际部的陈越同志)曾问我“If you can serve the Games, what are you gonna cover the events?”(如果你最终能够参与这项工作的话,你将会用什么样的方式来从事新闻报道?)这个问题我没有准备,整理了一下思路之后,我流利地告诉他, “ As a professional journalist, of course I should cover each story from the objective and neutral angle, I should exactly tell the world what is happening and what has just happened at each competitive and non-competitive tournament in the 2008 Beijing Olympic Games, but as you know, there’s no absolutely or pure objective news stories, news coverage is  more or less influenced by the culture, history, as well as the orientation of the journalist, that means firstly I’m a Chinese, then I’m a reporter, so my coverage will be of course carried ou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Chinese professional reporter, I believe that is the universal principle.”

 

    很快,我被通知分配在奥运村媒体中心,身份是ONS(Olympic News Service,新闻服务)记者,和我一起搭档的是一位男同志,我们下面有7位志愿者,包括5位北外新闻系的志愿者和2位密苏里新闻学院的海外志愿者。

 

    奥组委是一个临时性机构,各个部门的人员都是从全国各地的各个岗位上抽调来的,对每个人来说,这里的工作都是第一次,因此大家都是在边学习,边工作,边摸索。拿我们新闻服务处的人员来说,我们首先要不断接受Infrostrada公司的外籍编辑们的培训,之后再培训我们手下的志愿者。作为唯一一个非竞赛场馆的ONS记者,我们的工作不像其他竞赛场馆那样工作内容相对比较稳定,我们遇到的问题更加复杂,除了撰写新闻发布会摘要、升旗仪式的新闻之外,村里发生的任何有价值的新闻事件以及奥组委对于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处理及态度等等都在我们的采写范围之内,此类为综合新闻。当被告知相对于竞赛场馆,我们的工作可能更为复杂之时,我和搭档除了绷紧神经拼命学习,接受培训之外,还要利用工作的间隙联系并去竞赛场馆观摩,在观摩竞赛场馆ONS运作的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制定出我们奥运村的运行计划。除了业务,我们还要亲手布置我们奥运村ONS的工作间,从桌椅、电脑到工具书、办公用品,事无巨细,都要一一想到,我们曾自嘲:奥运会把我们每个人锻炼成为了“全才”和“杂家”。

 

    离27日奥运村开村和中国代表团入村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我们的准备工作也在不断加快,大家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因为谁都知道,27日是个非常重要的日子,开村仪式之后,马上是中国代表团入村的升旗仪式,除了党和国家很多领导人要参加外,有约400名的中外媒体记者要来见证这一时刻。为了使这一天的各项工作顺利运行,我们媒体运行团队作了各种应急预案,以应对可能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而作为ONS记者,在27日还要在第一时间把对这一事件的英文报道发布在Info系统上(Info系统是奥运会期间奥组委向注册媒体提供相关有效信息的平台,信息的采集由ONS负责,因此,ONS也就相当于奥组委的官方通讯社)。这第一仗必须打好。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我们准备充分,27日那天一切都很顺利,奥运村开村仪式和中国代表团入村仪式分别采写成两个英语新闻稿件,顺利地发布在Info系统上,甚至我们事先制定的各种应急预案也都没有派上用场。这个开门红并没有让我松口气,因为接下来就是和平友谊墙的启动仪式和其它203个NOC的入村升旗仪式,整个升旗仪式活动一直要持续到8月9日,对这当中每一个NOC的报道都只能做好,每一个采访以及引语的写作都要精准而富有新闻价值。这些不但考验着我的英语新闻的采写技能,也考验着我的新闻职业素养,即我对新闻的策划与建构能力。比如对于那些体育大国代表团,当然会让我兴奋,因为他们有很多可采写的亮点,如美国、俄罗斯,谁都知道他们分别是上届金牌榜上的冠军和季军,其优势项目也有目共睹,其著名运动员的这届表现和期待也是大家关注的焦点,在采访提纲和问题单的设置上也相对容易。但是,体育大国毕竟是少数,在这204个NOC中,有更多的代表团甚至只拥有参赛的资格,却没有夺牌的实力。对于这些NOC,我们是否应该对他们视而不见?我告诉自己,在奥林匹克的旗帜下面,每个参赛代表团都是平等的,既然他们能够在北京的奥运村里升旗自己国家的国旗,奏响自己的国歌,那么他们就享有同样的吸引外界关注的权利,而这种权利的体现首先落在我们奥组委的ONS记者身上,于是在力量允许的情况下,我会在前一天晚上(经常是深夜)拿到第二天的升旗名单后,把它们分门别类,请志愿者分别去查这些NOC历届奥运会的表现以及其相关资料,如果历史上该NOC奖牌记录为0,那么再查它们的相对优势项目,并据此设置采访问题;如果这个NOC弱到极点,既没有往届奖牌历史,也没有一个优势项目,那么还有最后一个问题可以提问: You have attended several sessions of Games, don’t you wanna get a medal? What event can possibly contribute a medal for you, say, if we can expect? Do you have different feeling when you attend the Games every four years and see your national flag being raised on the flag-raising plaza each time? How about this time?  比如我采访尼加拉瓜的NOC主席,他的回答同样精彩而令我感动:我们为了友谊而来!

 

 

图:本文作者采访尼加拉瓜NOC主席

 

    而对于差点与本次奥运会擦肩而过的伊拉克,我采访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我问他们代表团团长,经历了被取消参赛资格后又被恢复资格的曲曲折折,如今有什么话想说?在被取消资格之后,是否还在坚持训练,同时作了哪些工作?由于事先查了他们的一个在上届奥运会上成绩不错女运动员的资料,知道她在得到被取消资格后说了这样一句揪人心肺的话:“Who knows whether I can live to 2012?” 我在代表团中找到了这位姑娘,我请她回忆得知重新恢复参赛资格时的瞬间的心情以及本届奥运会的个人期待。这位姑娘虽然不会说英语,但是通过翻译我还是感受到了她对于能够来北京参赛的热切的期望。所有这些在让我感动之余,不断加深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理解。

 


上图:本文作者采访伊拉克代表团团长

   

    8月10日,前后持续10多天的紧张的开村和升旗仪式的报道圆满完成,而我们的工作节奏并没有就此慢下来,随着赛事的进行,各NOC的新闻发布会一场接一场地进行,为了使工作更加主动,我们又有了新的方向,除了带领志愿者撰写发布会摘要以外,还主动和其新闻官联系,争取在每场发布会结束后给我三分钟时间,采访到其奖牌得主,并撰写新闻或摘成引语,此外,为了更好的利用奥运村与运动员零距离的新闻资源,我主动提议,策划运动员专访,这项工作目前正在有条不紊的进行。

 

 

上图:本文作者采访法国100米游泳铜牌得主

 

    奥运会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在我的这篇心得完稿之时,欣喜中国代表团已获45枚金牌,随着中国代表团金牌数量的节节攀升,我的工作也会继续深入下去,中国人百年奥运的梦想实现了,而且很精彩,舞台上有我们的运动员的出色、精彩的表演,舞台下面,有包括奥组委工作人员、志愿者在内的全中国人民的热情支持与呐喊,相信,中国人百年奥运之梦必会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我的奥运之梦也会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