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新闻

首页» 新闻资讯» 综合新闻

携感恩走进宁夏燕宝 送真情慰问特困家庭——宁夏走访调研辅导员手记

 

 

 

编者按:

1月12日至14日,学生资助中心带领商学院、经济学院、计信学院以及食品学院4名资助专项工作辅导员远赴千里之外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拜访我校“燕宝奖学金”资助方并走访慰问6名经济特别困难学生家庭。

由全国500强民营企业宝丰集团出资设立的燕宝慈善基金会自2013年起连续对我校宁夏南部山区9县5乡105名学子提供每人每年4000至5000元的经济资助,累计金额超过130万元。学校此行带去了宁夏受助学生的感谢信和感恩视频,为燕宝慈善基金会赠送了锦旗并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走访慰问过程中,6名教师分组,辗转1500余公里,走访了5县6村的6名宁夏籍特困学生家庭,送去慰问品,并深入了解贫困家庭的收入来源、区域经济发展情况、当地的扶贫政策、存在哪些问题和需求等,为学校精准资助工作收集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探访道路的曲折、耳濡目染回族特困学生家庭生活的艰辛给此行的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极大的思想震撼,使他们对学生资助工作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记录了此次走访调研辅导员的所思所感。为保护所走访的特困学生的个人隐私,文中提到的学生姓名均为化名。

宁夏之行的两次眼泪——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 李玉娴

宁夏之行,着实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也从未预料到此行会带给我如此大的震撼和感动……

第一次眼泪,源于燕宝慈善基金会。之前对它的了解仅仅是简单的几个学生名字和名字背后的一串数字,是每年例行通知学生签字并按时在征信系统添加这些学生的信息。但当我走进燕宝慈善基金会荣誉室,了解到基金会的创始人和出资人党彦宝的扶贫事迹,我的泪水止不住地流下来。这位从穷山沟沟里走出来的民营企业家不但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企业做大做强,而且致富不忘家乡穷困人民,以“善心善行、善款善用、善始善终”为宗旨,6年累计捐赠16.53亿元,资助宁夏11.7万名学生完成了学业。这个泪水是感动的泪,欣慰的泪,温暖的泪。党彦宝的大义之行、大爱之情,带给宁夏这片土地无穷无尽的温暖与希望。

第二次眼泪,则是为家访学生所流。经历了近3个小时的波折,我们终于找到了要慰问的学生小李家所在村。村子坐落于六盘山脚下,从省道下来还要走过很长一段蜿蜒曲折的小路,路上的冰雪还未消融。我不禁感慨,学生每次放假,要熬过怎样的漫长、经历多少的困难才能回到久别的家。学生父亲在村口等待我们,对我们的到来所表现出的欢迎与尊敬溢于言表。跟随他走过一段土坡,我们来到“隐藏”在村子角落的家。眼前的所见让我惊呆了:坍塌一半的土墙、空空如也的院子,屋内只有寥寥几张桌椅、沙发、床和煤炉……

小李家里共有姐弟6人,3个姐姐已经出嫁,母亲要在家带孩子,父亲在两年前生过一场大病,基本丧失了劳动能力。所以,家里只能依靠四姐一人的微薄收入维持全部家用和姐弟二人的学费。父亲仅手术就花费了几万元,虽然医保可以报销一半费用,虽然被选为村中的建档立卡户,但对这个家庭的困难来说仍是杯水车薪。值得欣慰的是,小李上进懂事,成为村里唯一在北京上大学的女孩,而且生活独立,很少向家中要钱。一谈到女儿,父亲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谈到国家和学校的资助政策,父亲不停地感叹党的政策好。生源地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各类奖助学金和勤工助学则足以支撑省吃俭用的女儿的生活费,自然令家中感到了些许的轻松。

家访结束前,我给小李父母播放了出发时小李托我带来的一段视频。在视频中,她反复告诉父母不要担心,天冷了爸妈一定要照顾好自己。尤其当说到父母养育这么多的姐弟真的十分辛苦,以后工作了我们来养你们时,母亲瞬间泪流满面,父亲虽然极力控制但眼眶也已经湿润。此情此景,我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情感,眼泪夺眶而出。这个泪水同样是感动的泪,欣慰的泪,温暖的泪。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为有像小李这样善良、成熟、懂事的学生感到骄傲。

家访结束,我仍久久不能平静,和同行老师互交流着各自的见闻与感想。此行让我忽然意识到自己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和肩负的使命。从此,学生资助工作于我而言不再仅仅是一项工作,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一份剪不断的情怀,更给我日后工作注入了巨大的能量。

资助一名学生,就是帮助一个家庭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商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 李雨晴

当小红用几近哀求的语气向我说“这个助学金,我一定得申请上啊”的时候,面对这个漂亮回族姑娘清澈的眼神,作为刚接手资助工作不久的辅导员,我的内心泛起了波澜。爷爷和小侄子住院,母亲患病,这个本就拮据的农村家庭雪上加霜。在同龄的孩子们都在课余尽情享受都市繁华的时候,懂事的小红总是在想方设法为家庭减轻负担。

当学校统一组织去宁夏走访慰问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的时候,我第一时间想到了她。

踏上宁夏的黄土地,我和食品学院夏宾老师来到了位于银川市金凤区泾龙村的小红姐姐家中。因为小侄子马上要在市里做手术,所以母亲和哥哥一家暂居于此。小红的父亲在陕西做阿訇,哥哥也在清真寺学经,平时都很少回家,全家生活依靠母亲和嫂子耕种的几亩小麦田维持。今年因为家里住院的人多,以家人为重的母亲一直没有就医,病情一拖再拖。提到小红,母亲眼中满满的都是欣慰,因为她是全村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大学生,是村子里的骄傲。而欣慰的同时,我感受到了小红母亲内心深处隐隐的愧疚。她坦言,孩子上大学后的这一年多里,家里几乎没有给过钱,孩子所有的学费、生活费几乎都是靠各类奖助学金和生源地贷款维持的。考上大学的时候,当地政府奖励了4000元,国酒茅台赞助了5000元,宁夏燕宝助学金每年4000元,再加上北京市一等助学金和“爱心成就未来”助学金,基本可以满足日常的开支。“别的娃买上百的衣服,我家女子(女儿)只买几十块的,她只在食堂吃饭,花得少”,从母亲的话语中,同为人母的我不难读出其中的心疼。我把小红在学校图书馆前拍的视频放给家人看,母亲哽咽了,眼泪中饱含的是血浓于水的真情。

不知道是不是巧合,此次走访的几位特困学家庭学生,都是回族的女同学。在这样的贫困地区,女孩子能一路求学考上大学,离不开父母的支持,更离不开国家政策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作为一名资助工作者,我愈发感受到了自身工作的价值。资助一名经济困难学生,可能就是帮助一个家庭斩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回族女孩的大学梦,也是中国梦的重要组成。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贡献自己的一砖一瓦,就从关爱每一位家庭贫困的学生做起,这一路,我不虚此行。

我从山中来 带着兰花草——食品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 夏宾

最近网络流传一句话:“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宁夏之行我感触最深的就是:安乐限制了我的想象。身在繁华的大都市真的难以想象的到宁夏经济特别困难学子家庭的贫困程度。   

3天的走访,在我的工作记录本上反复记录着几个关键词:贫穷、多子女、交通不发达、疾病、沟通不畅、扶贫……以前在做资助工作时,看到学生提交的《家庭经济情况证明表》中的家庭收入来源、家庭人均年收入、家庭人口等内容,都只是一些数字和汉字。而当我们真正走进这些家庭时,忽然体会到了这些数字和汉字所代表的含义。

辗转200多公里,我们来到了七营镇南堡新村小于同学家里走访慰问。由于导航路线指示错误加上道路颠簸,我们用了近3个小时才找到小于的家。在和小于母亲交谈了很长一段时间,父亲才蹒跚着走到我们所在的房间。小于父亲长期卧床,每天都需要吃药。小于母亲也在前几年得过一次大病,还住进了ICU病房。出发前小于就反复叮嘱我她的父母听不懂普通话,不会说普通话。在小于嫂子这个“翻译”的帮助下,小于的父母非常热情地和我们交谈。小于家共有6个兄弟姐妹,她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家中每年只有靠种地挣的8000元和170元的低保收入维持日常生活,小于能正常上大学完全靠的是国家贷款和奖助学金。小于今年得到了宁夏燕宝奖学金、北京市助学金,并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国家励志奖学金。当我们提及学生在学校的优异表现时,老两口儿满脸写着骄傲。

临行前,我为小于的父母播放了临行前录制的小于的视频。“一直以来特别想对爸爸妈妈说:爸爸妈妈,我爱你们!由于爸爸妈妈不会说普通话,也听不懂普通话,所以,无数次在纸上写下来,从未说出口。正好这次可以通过小视频的方式表达出来。不想说太多,说太多爸爸妈妈也听不懂。谢谢老师们的用心,我相信这真的是一个小惊喜,的确,对于我自己,也是一个小惊喜……”整个过程,父亲一直低着头不敢去看学生的面孔,母亲则不断的擦拭着感动的泪水。

离开小于家,看到放眼望去黄色的土丘、破旧的公路、残败的土墙,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作为一个学生资助工作辅导员,我倍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更加明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重要意义。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期待春花开,能将夙愿偿…… 

    国家的好政策圆了贫困学子的“大学梦”——经济学院资助工作辅导员王赛男

此次走访慰问的6名特别贫困学生家庭中,有3名来自经济学院。同时,我还带着北京市资助重点课题项目的调研任务,这也让我的宁夏之行显得格外充实。

奔波于两市三县的3个学生家庭,途中的辗转和颠簸让我感受到了山区交通的不便利。连绵不绝的山丘也算壮阔,但望不尽的黄土地加之人迹罕至着实也透着荒凉。这不禁让我想起燕宝基金会负责人提到的一句话:“这里的一方水土并不能养活这一方人……”。

走访慰问时我了解到,这里的农户多以种植土豆、玉米为生,年收入在七、八千元左右,如果赶上年景不好,收入就会更少。到了农闲季节,有劳动能力的农户会到周边工厂找找零活儿,但这样的机会并不多。一户农村家庭靠农业收入基本可以维持温饱,但遇到家里子女上大学或是家人身患重病等,便会入不敷出、难以负担。当地大部分为多子女家庭,4、5个孩子很常见,供子女读书让这些本就经济困难的家庭更是捉襟见肘。没有经济支柱产业、家庭子女多、受教育水平低是导致当地经济和家庭贫困的重要因素。

三户家庭中的大学生都是依靠生源地助学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燕宝基金会每年对大学生4000元的无偿资助和学校提供的助学金是她们日常生活费用的主要来源,为家庭减轻了很大压力。提及此事时,三个家庭都不约而同地表达了对党和政府的感激,是国家的资助政策和社会爱心人士的捐助让贫困家庭的子女也能有机会上学。

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的小王同学家。这是一个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村庄,属于六盘山区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全村约九十余户,所有村民都是回民。小王父亲动情地说,在党的惠民政策下,家里除了务农之外,还通过无息贷款政策畜养了牛羊,增加了收入,家庭经济情况有了一定改善。小王和弟弟同年考上了大学,这让小王的父母喜忧参半,甚至曾经有过让小王放弃上大学只让弟弟上的想法。村委会为了缓解其家庭压力,为小王家申请办理了低保证,小王和弟弟还通过生源地贷款解决了学费问题。困扰老两口心里的大石头没有了,两个农村贫困孩子同时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近十年,小王所在村里一共考出了十多个大学生,毕业后大都在银川等大城市找到满意的工作,彻底摆脱了经济桎梏。

三天的走访,我感动于当地百姓的民风淳朴、热情,感动于宝丰集团回报社会的善举和担当,更感动于贫困家庭在党的政策扶持下获得的幸福感和对未来美好生活憧憬的信心。“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坚信精准资助、精准扶贫,宁夏贫困地区的人民一定会摆脱当下的困难,更新观念,自立自强,与全国人民一道携手奔小康!

编后语:“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宁夏之行让所有在一线从事学生资助的辅导员们更加直观了解到贫困学生的家庭状况,更加清楚自身工作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在最新发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将“资助育人”纳入高校十大育人体系之一。今后,学校资助工作要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心系家庭经济贫困学子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坚决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完善学校奖助体系、拓展社会资助渠道,将“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培养受助学生成为自立自强、诚实守信、知恩感恩、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青年,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校2016-2017学年24名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中,有13名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育人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