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动态

首页» 新闻资讯» 校园动态

经济学院2025年国际青年学者论坛成功举办

1月11日,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2025年国际青年学者论坛在阜成路校区举办。来自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央财经大学的13位优秀青年学者参加本次论坛。经济学院执行院长詹新宇教授、副院长许敬轩教授、科学研究院人文社科处副处长、经济学院金融系副教授岳鹏鹏、经济学院经济系系主任陈真玲教授、贸经系周珺副教授、国贸易系李静老师和经济系欧佳佳老师参加论坛研讨活动。

詹新宇院长祝贺各位优秀青年学者从种众多候选者中脱颖而出,受邀参加今天的青年学者论坛,并对各位受邀青年学者拨冗到场参会表示衷心感谢。詹院长从发展历史、师资队伍、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等方面对学院进行了全方位介绍,并表示学院处于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关键时期,全院各学科团队均是求贤若渴,希望通过此次学术交流活动,增进相互了解、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学者关注和选择北工商经济学院。

正在美国米兰访学的北京大学胡裕民博士,在线报告了工作论文“High-speed Rail and the Demand for Skill: Evidence from Chinese Exports”,文章在中国高速铁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探讨高铁对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促进了商务差旅,提高了国内外包的匹配效率并降低了外包中间品的成本;替代效应导致企业对低技能劳动的需求降低;产出效应导致企业对高技能劳动的需求提高。

中央财经大学黄永健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Political turnover and government venture capital”,文章基于官员变更之后,新任官员晋升激励的角度去探讨官员变更对政府风险投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官员变更后政府风险投资增加,但是仅表现为本地城市的政府风险投资增加;政府风险投资在本地投资表现优于非本地投资,其结果是以挤出私人风险投资的代价;官员变更后,GVC支持的公司在创新层面表现更好。

中国人民大学江成涛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破产法治建设对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基于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的视角》,文章探讨了破产法治建设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集约边际和广延边际。基于在位企业间资源再配置,从信贷资源释放的视角和劳动要素释放的视角分析集约边际;基于新企业的市场进入,从债务人救助视角和债权人保护视角分析广延边际;最后研究破产审判改革对整体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

南开大学廖秋娴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外部需求、生产技术选择与企业绿色发展—基于生产网络视角》,文章主要研究外部需求稳定增长与制造业企业绿色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企业的污染排放强度不仅会受到企业自身外部需求扩张的影响,而且会受到其下游企业外部需求扩张的影响;无论是否考虑生产网络,外部需求扩张的市场规模效应均占主导地位,并且选择更先进的生产技术以增强前端污染控制能力是推动企业减排的具体微观机制。

北京大学刘佳程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Promoting Insurance Renewal Through Intensified Nudges: Will Additional Early Reminders Work?”,文章以续保短信提醒为助推干预手段,探讨了对客户保险续保的影响。研究发现,提前发送短信提醒并没有提高保险续保率,但是会促使客户提早付款;客户提前付款增加的利息收入远大于额外的短信提醒费用;同时证实了助推的集约边际效应的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刘瑶琚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视角》,文章研究发现增大民生性支出同时同等程度地降低传统基建支出以实现支出结构调整能够同时实现“稳增长” 和“调结构”目标;通过结构性财政货币政策配合,能够克服结构性货币政策对消费的负面影响,并在总体上增强结构性财政政策“稳增长”和“调结构”的效果。

中国人民大学宋浩兰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城投非标债务违约、融资受阻与救助》,文章利用各城市首次发生城投非标违约事件作为外生冲击,构建双重差分识别策略考察违约事件对城投企业融资的影响。研究发现城投非标违约会导致城投债券发行利差和交易利差显著提高,城投公司融资成本上升,而银行贷款利差没有显著变化;城投非标违约导致城投公司整体债务减少,进一步对城市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宋恒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融资平台隐性担保与投融资期限错配—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的测度》,文章在当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推动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的大背景下,深入研究了融资平台的隐性担保问题。论文在测算隐性担保的基础上,研究发现隐性担保越强,融资平台的投融资期限错配程度越高;隐性担保主要通过强化融资平台过度投资的动机和会淡化管理层的风险管理意识的渠道作用于投融资期限错配。

北京大学孙锦萍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数字经济发展的灵活就业效应:来自中国家庭金融调查的证据》,文章基于中国家庭金融调查(CHFS)数据,实证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灵活就业的影响及其内在机制,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抑制了灵活就业;数字经济发展产生的替代效应挤出了那些收入要求高、工作时间短和社会保障要求更高的灵活就业者;数字经济对非农户口和非东部地区劳动者的灵活就业抑制效应更强。

中国人民大学王漫玉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The underestimated impact of demographic transition on household cooling electricity demand through behavioral interventions”,文章利用居民部门能源消费随机控制实验,探究行为干预对居民制冷电力需求的影响,研究发现具体行为干预会促使居民制冷电力消耗平均下降13.7%;考虑到人口结构的转变,有针对性的行为干预措施使得总需求平均减少34.7%。

中国人民大学曾傅雯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中国非正式税收返还:测算与分析》,文章构建了一套非正式税收返还的测算体系,并使用2008-2018年全国税收调查数据,从时间、所有制类型、行业类别、地区经济属性等角度总结非正式税收返还的特征化事实,研究发现全国层面的非正式税收返还规模呈阶段性变动,但占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和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总体呈下降趋势;非正式税收返还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营商环境、经济发展目标、财政收入结构密切相关。

中央财经大学张坷坷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数字金融发展与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来自省份-国家层面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数据的经验证据》,文章主要探究各省数字金融发展如何影响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研究发现数字金融发展可以显著提升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和份额;数字金融通过金融渠道与贸易渠道两类渠道促进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金融双向开放水平的提高会增强数字金融发展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的促进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赵伟霖博士报告了工作论文“Going green or losing edge? The impact of government procurement on carbon reduction and firm value in China”,文章通过分析中国2015年至2022年期间的数据,研究政府采购能否不降低其市场价值,同时实现公司碳减排,研究发现获得任何政府采购的公司合同在保持公司价值的同时降低了碳排放强度,表现出长期对中标公司的影响,以及对同一行业内其他公司的短期溢出效应工业。

每位青年学者汇报完论文后,与会的评委们都对其进行点评,并展开深入交流。最后,詹新宇作总结讲话。他指出:各位优秀青年学者前期研究成果扎实,论文选题有现实针对性、研究方法掌握牢靠、研究展示非常专业。经济学院高度重视人才队伍建设,希望以此次青年学者论坛为纽带,增进相互了解,加强学术交流,为推动北工商经济学科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