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工商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北工商

【北京日报】北京工商大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召开网络论坛

        31日,《北京日报》在其客户端以《北京工商大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召开网络论坛》为题,报道了我校召开新冠肺炎疫情对首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网络论坛的相关情况,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228日下午,新冠肺炎疫情对首都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及应对之策网络论坛由北京工商大学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成功举办。13位全国著名的商贸流通专家分别发言,采用线上会议的方式,从疫情对首都实体商业、电子商务、物流快递、住宿餐饮、居民消费等带来的影响及对策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学术交流与实践探讨,为首都流通业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建言献策。全国各地300余名学者专家、师生借助互联网平台分享了这场学术盛宴。

北京工商大学党委书记黄先开教授高度重视并参加了论坛,他对各位专家在特殊时期克服困难参加这次学术活动表示感谢,对经济学院积极承办、主动作为,科技处、宣传部、研究生院等各部门通力支持和配合给予肯定,并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分析了疫情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首都商贸流通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等。他指出,依托北京工商大学建设的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在疫情爆发的非常时期,能够及时为关乎民生的首都和全国商贸流通业战胜疫情、创新发展建言献策,既发挥了北京工商大学的学科优势,也是政府智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研究所原所长任兴洲研究员认为,疫情对一季度全国经济发展影响比较大,对流通和服务业占比超过80%的北京市影响更大,餐饮、旅游、酒店、批发零售、交通出行等消费领域业务量锐减;受疫情防控需要和消费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消费性服务业恢复可能需要较长的时间,当前关键领域和行业应尽快复工复产,重点解决货源可追溯、收银时人员近距离接触等问题,开展末端物流配送,努力稳定物价,在加强舆论宣传和心理疏导的基础上规划常态化的商业发展;用好用足国家或地方政府增、免、减、缓、促等政策,加强与行业组织交流,反映自身诉求,积极开展企业自救。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院长荆林波研究员强调,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在于面临一个全新的场景革命——消费者被动隔离在家。挑战在于:一是如何理性判断疫情的走势与周期;二是如何加速转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和全渠道革命;三是如何确立市场定位、更好地服务目标顾客;四是一些小企业不可避免地面临倒闭,如何求生乃至可持续发展;五是如何建立一套全新的治理体系。

北京物资学院副校长何明珂教授分析了疫情对首都四个中心功能、城市副中心建设、居民生活和物流快递业等的影响,指出当前首都物流快递业主要存在开工不足、运转不畅、变革创新不够、治理能力不高等问题,应完善物流快递业治理体系、提高治理能力,有序推进复工、加强末端配送,推动无接触配送、共享员工等模式创新,加快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推广运用,给予金融税收等政策红包支持。

全国高校贸易经济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贸易系主任王晓东教授强调,市场繁荣靠零售,市场稳定靠批发。批发市场是人流的聚散地,疫情最先让批发市场停摆,大大影响了商品流通的货源;社区封闭管理使生活必需品零售需求大增,给超市、便利店等社区零售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病毒转染等挑战;中石化利用加油站庞大的网络系统介入蔬菜、生鲜电商等流通领域,体现了国有资本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国有批发企业应思考借鉴,发挥好市场稳定器和调节器的作用。

中国贸促会研究院国际贸易研究部主任赵萍研究员谈到,疫情发生后,旅游消费戛然而止,受影响最大,因出入境限制等原因,未来恢复周期会很长;其次是文化体育消费,电影院和体育馆关门歇业;大规模餐饮堂食停业、小规模快餐半停业,百货店、购物中心等大型商业设施客流骤减,满足居民生活必需品的超市、菜店等客流量很大;互联网消费相对受影响最小。疫情将会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行业高质量发展,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政府放管服意识增强,倒逼企业转型发展和线上线下融合。现阶段需加强防疫物资的保障、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重塑运营模式并创新发展,努力实现稳定就业和稳定群众收入的目标。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市场流通与消费研究室主任依绍华研究员指出,疫情对具有聚集性、体验性、社交性的餐饮业短期内影响很大,未来弥补性或报复性消费肯定会存在。现阶段企业应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寻求多平台合作,实现多渠道配送,与社区合作组建自己的配送队伍来增强居民的信任;政府应精准减税降费、加大定向财政补贴,推进餐饮业标准化建设,支持向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培养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张浩教授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北京市生活必需品的供应保障。一是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多项政策要配套、联动,在政策上保障;二是建立北京市、京津冀及周边省份、全球采购的保供机构,从组织上保障;三是加大点对点服务,强化全供应链管理,加强统一配送、无接触配送、智能配送等,从管理上保障;四是推进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病毒检测等技术运用,从技术上保障;五是派遣专业人员深入一线,发挥基层党组作用,强化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从人员上保障;六是加强舆论引导,及时报道面临的问题、出台的政策、正在进行的工作,公开透明回应群众关切,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周生生(集团)中国策划战略规划总经理黄子龙结合企业的实际,用具体的数据分析了1-4月疫情对北京百货商店和购物中心等实体零售业的影响,并预测疫情过后短期内百货和购物中心难有爆发式增长,对其缓慢恢复要做好充分的应对和心理准备,要逆袭线上开展自救,打通线上线下实现全渠道运营,积极吸客引流、清理库存,为企业发展减压,发挥快捷物流和快捷支付服务在无接触购物和缩短等候时间上的优势,推动数字化转型。

北京超市发连锁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燕川详细介绍了公司如何汲取03年非典教训,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在春节就前积极备货,克服员工休假、人力不足的困难,科学安排和调度,安全稳定地保证市场供应的成功经验。同时指出,面对疫情,企业、行业协会、政府均应该反思,如何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及时出台应对之策,实体店一定要顺应未来发展,积极拥抱新零售。他对疫情过后可能出现的跟风投资、赚快钱的做法表示了担忧。

中国步行商业街工作委员会主任韩健徽指出,由于限制客流、缩短营业时间、部分开店,甚至整体封街等措施,使商业街经济效益滑坡、社会功能面临严峻挑战,对不同类型商业街的影响呈现多元化、复杂性特点。对此,应出台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制定短、中、长期恢复运营预案,做好新老政策的衔接和落地。恢复五一黄金周,实现假日消费的较快回补。强化管理机构职能,重振营销信心,加快业态结构调整。

京东云与AI农业云总经理王涛介绍到,京东作为知名电商和高科技企业,在疫情发生后,以国家新一轮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为技术支撑,从疫情科学防控(智能防控)、加快企业复工复产(智能生产、智能流通、智能消费三环节)、强化服务保障(产业服务.智能产教、智能营商)三方面共同推动疫情防控和企业复工复产。京东云与AI携手政府保障了各地菜篮子供应,京东的快递小哥、物流配送、智能技术在抗击疫情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央财经大学、蓝源资本研究院副院长刘春生副教授指出,新业态、新模式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盒马鲜生、美团买菜、每日优鲜满足了首都居民的刚需;便利蜂、多点等便利店+电商成为很多社区的指定供货商;大悦城、银泰百货等利用抖音、快手、微信群等进行线上直播销售,线下同城配送模式服务千家万户;蘑菇街暂时取消平台费和直播费,吸引品牌供应商入驻;中石化易捷加油站推出APP一键到厢卖菜服务。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专家、北京工商大学经济学院洪涛教授谈到,首都95%的农产品由外埠供应,疫情给聚集性的农产品交易带来了很大的影响,但是移动/智能菜蓝子(京东通州七鲜超市)、无接触安心送(美团)、直播卖菜、加油站零接触购菜等异军突起。后疫情时期,应探索建设数字农产品拉式供应链体系,以高效、安全、健康、绿色、智能的生态链和生态圈来满足首都居民对农产品安全、绿色、智能等新消费的需要。

最后,经济学院院长倪国华教授对各位专家为首都商贸流通业受疫情影响把脉,从多个角度提出具体对策建议表示深深的谢意,感谢学校领导的重视和参与、科技处、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对积极筹备此次论坛的首都流通业研究基地主任徐丹丹、副主任郭馨梅,以及学院党委书记吕素香、于海龙、梁鹏和王赛男等师生表示感谢,对在平台上积极参与、认真倾听四个多小时的同行、师生给予诚挚的问候。

本次论坛在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恢复的关键时期,创新会议形式,科学做好防控,发挥学科优势,组织行业专家,为北京市和全国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有序复工复产建言献策,为首都商贸流通业的未来发展指明方向,是一场及时的、高水平的学术盛宴,在业界和学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和反响 。

新闻链接:https://ie.bjd.com.cn/5b165687a010550e5ddc0e6a/contentApp/5e3d3248e4b0c4aab1322137/AP5e5baedae4b0b1ff1f887911?isshare=1&app=19A8696A-3EB3-4FCB-BC5E-147A23B7AA4B&contentType=0&isBjh=0&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