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北工商

首页» 新闻资讯» 媒体北工商

【中国食品安全报】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食育,这是民族和文化的事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我校校长孙宝国接受了《中国食品安全报》记者的专访,介绍了自己对“食育”的思考和见解。《中国食品安全报》312日刊发文章《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食育,这是民族和文化的事》,现将全文转载如下:

 

“我觉得,现在大家关心‘食育’这个问题非常必要,也非常重要。从我国目前孩子的情况来讲,也是非常及时的一个话题。”日前,本报记者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商大学校长孙宝国进行了专访,与孙院士分享有关“食育”的思考和见解。

记者:作为食品行业的权威专家,您怎么看待“食育”?

孙宝国:“食育”是食品和营养方面很多学者长期关注的一个话题,我个人认为应该包括这么几个方面:

第一,“食育”,不仅仅是要吃饱、吃好、吃出享受、吃出健康,而且要让下一代从小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

了解中国食文化,会坚定我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但是中国的食文化,至少有一万年。

比如说,中国人最早发明了陶罐,发明了筷子,有了陶器我们就可以用来煮饭煮菜,有了筷子我们就可以尝生熟吃热餐,这个历史追溯起来就有了一万多年,筷子也成了中国饮食文化非常重要的元素,并传播和惠及到日本、韩国等几乎全部东方国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其实就是中国人已经适应了中国的饮食。我们的美食讲究“色香味形器材”,这是统一的。我们通过“食育”,让我们一代一代地了解中国的饮食文化,热爱中国的饮食文化,享受中国的美食。中国孩子将到国外留学,到国外工作,又把中国的饮食文化带到了世界各地,推荐给世界各国人民,让全世界都享受中国的美食。

第二,“食育”,要让中国学生了解基本的营养知识和膳食平衡。蔬菜里面有什么营养,米饭有什么营养,肉蛋奶有什么营养,要让孩子能够懂得营养均衡的知识,六大营养素都了解。懂得基本的营养知识,就能够学会保持膳食平衡。膳食平衡了,人就不会出现营养缺乏了,不会出现“隐形饥饿”。隐形饥饿不是真的饿,而是有的营养素缺乏。如果懂得膳食营养知识,对大家吃出健康很有帮助。

第三,“食育”,中国有几千年的养生文化,要让中国孩子从小具备养生理念和习惯。“上医治未病,中医治欲病,下医治已病”。

治未病就有个养生调理的过程,中国饮食文化里有很多药食同源的东西,有我们自己的养生理念,中医也有精妙理论,单从食育讲,就要让孩子从小多多少少逐渐掌握养生方面的知识。比如觉得口干舌燥上火了,应该少吃点上火的东西,多吃点去火的东西等等,经验来源于对生活、对自己身体的观察与体悟,教育我们的孩子从小养成养生习惯,他的体质就可能比别人更胜一筹,更容易保持健康的体魄。

第四,“食育”,应该让下一代养成懂得节约的良好习惯。我们都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但是现在的孩子他能背,却体会不到“汗滴禾下土”的艰辛了。

中国将近14亿人口,18亿亩耕地保证中国人的饭碗。从实际上来讲,现在每年还要进口大量的粮食,以及肉类、奶类、水果等农产品。进口国外的大豆,每年差不多9000万吨到1亿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自己更要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这也是一种美德。

当然,食育也包含德育、美育等方面的工作,食育跟美育结合才更能相得益彰。在这其中,还有一点必须保障,就是食品安全,这是最基本的、必须做到的。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落实到食育,落实到美育,落实到让孩子吃得营养,吃得健康。

记者:您认为国家和社会层面可以用哪些方式和形式开展“食育”?

孙宝国:全面推进食育,法律法规和必要的形式都是需要的,但长期性的理念更重要。比如我们可以推动一个食育日,引起大家的关注,但食育这个事儿,那是一天一天、一辈一辈持续积累的事。必须从小踏踏实实地抓起。

食育不光是孩子的问题,更要考虑家长的教育问题。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现在年轻的父母,他们自己懂不懂美食,他们懂不懂基本的营养知识,对孩子都会有直接影响。所以,从实际操作角度讲,形式要有,但是一定要坚持,坚持一年365天,一辈子养成一个好的饮食习惯。食育一定从娃娃抓起,从幼儿园、小学起设置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把好的习惯和健康的知识学到手。

现在强调能力培养,首先要培养的就是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他要知冷知热,知道增减衣服,知道穿什么,知道吃什么。这是最基本的,然后再培养他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爱国、爱家、爱党的这些品德。帮助他能够自食其力,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社会做贡献。我们每一个人都这样,整个社会就会不断进步。

记者:您认为各个社会主体,应该怎样培养食育文化?

孙宝国:食育的问题很多人都会讲,包含的角度也更不相同,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研究食育不是为了做学问,是让大家更科学地去做到。比如教育主管部门,就应该认识到教育和科普的重要性,让小孩子从小接受食育,让专业从业者和食品专业大学生向社会科普食育。食育,绝对不是说把我们每一个人都培养成食品专家,或者营养专家。但应当让更多的人都会吃,都知道该吃什么。

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健康大会上讲过一句话,让人民群众懂得“病从口入”的道理。这个事儿看起来很简单,但是怎么让大家分辨食物、合理膳食、甚至克制不合理的进餐欲望,都是不简单的事情。

从社会发展来讲,分工越来越细致,餐馆承担了烹饪的主要角色,但我们的下一代不能不会做饭,因为自己做饭本身就可以更好地调节自己的饮食,同时也是调节生活的一种享受和陶冶情操的一种方式。而且如果说我们的留学生到国外去跟各位同学说,我给大家包饺子,包饺子外国人感觉都很神奇,那就传播了中国的文化,吃饺子也有讲究,不一样的馅儿,不一样的工艺,再加上品菜敬酒,这就有了更深层次的中国食文化,就是极好的培养与传播食育、美育的场景与机会。

但同时,也要教育孩子懂得文化与包容,让他们知道世界上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宗教,各有忌宜,要入乡随俗,要了解要包容。这就是文化,要互相融合、互相包容,而不是互相替代,这些都可以从食育当中一步一步一点一滴来培养。

记者:您能不能简单谈一下校园食堂的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工作。日前三部委发的文件,对学校食堂的管理来谈一些建议?

孙宝国:学校食堂,不管是大学食堂,中小学食堂还是外包学生餐,都是我们党和国家各级政府、各级领导非常关心,非常重视的问题,这是必须要做好的。要培养我们的下一代,首先就要吃好,要健康成长。所以从这个角度上来讲,方方面面面都要保障很好,底线是食品安全,绝对不能出问题,出了问题以后,各方面都不能容忍。

食品安全,不可能做到万无一失,但我们要力争万无一失。从这方面来讲,要在方方面面下足功夫。除了出台文件,还要关注制度法规的实际措施。比如食堂食品安全,要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还要通过科技进步来保证。

当然,在靠机械化保证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必须还要考虑口味和营养,大学中小学食堂食品安全很重要的一个关口就是原料。必须选择有资格的供应商,必须从源头来保证原料的安全、以可追溯的方式保证过程的安全。防治结合,一旦出现问题,要迅速找到原因,因为食品安全是人命关天的。

当前,各部委出台相关的文件,各级政府抓执行,这是非常必要的,这是跟社会发展的阶段相适应的。

要学习国外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国外的做法。国外有的发达国家,大学没有食堂。食堂都是外来的餐馆,定价跟外面的都一样,只是办在校园里,而我们国家,食堂不能盈利,学校要自主经营,房租、水电一般不计入成本,在这个基础上必须要保证饭菜的价格和质量,让学生特别是有些贫困的孩子,能够吃饱,能够吃好,学校义不容辞,政府层面也更应该大力支持。

新闻链接:http://paper.cfsn.cn/content/1/2019-03/12/B2/20190312B2_pdf.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