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工商人物

首页» 新闻资讯» 北工商人物

以语言之美,育青春之才——记北京工商大学教书育人先锋董玥

董玥,女,外国语学院讲师,主讲英语精读、英语听力、英语口语、法商口译等课程,研究方向为外语教学、汉英口笔译。曾获2022年第十三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大学外语组)北京赛区二等奖;在2023年度北京工商大学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优秀教师评选比赛中,获课程思政二等奖;2023年被评为北京工商大学教书育人先锋。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作为短期帮助人员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担任口译员;获评北京工商大学2022年冬奥会、冬残奥会服务保障先进个人。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董玥始终秉持着“以语言之美,育青春之才”的初心使命。她热爱教育教学事业,具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在面对繁重的教学任务时迎难而上,认真备课授课,耐心为学生答疑解惑;在服务冬奥期间,通过语言和翻译向世界讲述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故事;在班级学生工作中,积极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以语言之美落实课程思政

面对教学工作,董玥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她注重在授课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与价值塑造有机融合,敢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深受学生喜爱。董玥曾在英语口语课上讲授“购物与电子商务”这一话题,当时正值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之时。借此为背景,董玥把“电商扶贫”话题带入课堂,启发学生思考电商在助力中国乡村脱贫致富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体会电商扶贫的意义,董玥为学生精心创设了一场英文直播带货大赛。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英语为井岗蜜柚、新疆棉花、家乡特产等扶贫产品带货。在课堂点评环节中,董玥为学生补充了与脱贫攻坚有关的英文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用英文讲述脱贫攻坚的中国故事。

董玥对于教学和课堂的热爱也影响和感染了很多学生。“老师上课实在太精彩,大一能遇到您我真的很开心。”“感谢老师答疑解惑、悉心指导,也感谢老师对教学的热爱,对我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感谢老师在研究生阶段口译的领路,您讲得真好,我收获很大。”每当看到学生由衷的肯定与称赞,董玥的内心都倍感温暖和力量。她说:“学生的感激与认可让我更加热爱和享受这方三尺讲台,也让我更加坚定了‘以语言之美,育青春之才’的初心使命。”

以语言之美服务奉献冬奥

在认真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董玥积极发挥专业优势服务社会。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董玥有幸作为短期帮助人员服务于北京冬奥会和冬残奥会主媒体中心运行团队,担任口译员。

服务冬奥期间,董玥承担了口译、笔译、联络国际译员等工作,运用语言和翻译的魅力向世界讲述北京冬奥会的中国故事。冬奥会赛时期间,董玥和搭档并肩作战,为北京冬奥组委向巴黎、米兰-科尔蒂纳丹佩左、江原道等未来奥组委的观察员提供远程同传服务,助力中国向世界讲述冬奥会办赛背后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和中国精神。北京冬奥会开幕前,董玥和团队同事合作完成多项笔译和审校工作,其中最核心的任务是翻译两版《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防疫手册》。她仍记得她和同事们披星戴月往返于办公点和住地的日日夜夜。2022年1月初,董玥进入闭环工作,职责之一是通过邮件对接赛时期间来京工作的六位国际译员。那段时间她一共发出一百多封邮件,在电脑上敲出的每封邮件都会给她带来一份成就感,而每当收到国际译员的一封封感谢邮件时,她的内心更是充满了快乐与满足。董玥说:“语言和文字是有魅力的。我希望我的语言和文字能让远在大洋彼岸的国际友人感受到中国人民的热情和友善,更好地认识和了解中国。”

以语言之美涵养家国情怀

回到熟悉的校园,董玥继续深耕于热爱的教育教学事业,同时还把冬奥元素和冬奥故事带入课堂教学。她不仅和学生分享冬奥会期间收获的温暖与感动,还创造机会让班上的冬奥志愿者讲述他们的冬奥记忆。记得班上有位志愿者曾用英文分享了她在冰立方为外国运动员提供帮助后,对方向她表达感谢的故事。在点评该生的发言时,董玥引导学生既要知中国,又要看世界,始终以真诚和开放的心态面对外国友人,用流畅的英文呈现一个全面、平衡和客观的中国形象,如此方能感染和打动外国受众的心。

此外,董玥注重在班级学生工作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担任商英221班副班主任以来,董玥和班主任老师一起管理班级学生工作。在和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董玥注重引导学生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青年。在班级召开的“学习二十大报告”主题班会上,董玥对同学们说:“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精神,掌握扎实过硬的专业本领,把个人的前途理想与祖国的发展命脉相结合。四年之后,真正成为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自成为教师的第一天起,董玥就一直秉持着与学生共同成长的育人初心。她注重在教学中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融合,用青春和热爱引领学生成长为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