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红色记忆» 中国精神

中国精神

吕梁精神

精神内涵

艰苦奋斗、顾全大局、自强不息、勇于创新

艰苦奋斗——吕梁精神的基石

顾全大局——吕梁精神的核心

自强不息——吕梁精神的精髓

勇于创新——吕梁精神的灵魂

精神解读

伟大的事业孕育出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支撑着伟大的事业。“吕梁精神”是在吕梁山脉这一特殊的地理环境中孕育而成的精神财富,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风貌,是吕梁人民革命和建设制胜的法宝。[详细]

“艰苦奋斗”是“吕梁精神”的基石,体现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勇于胜利”的精神本质。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弘扬艰苦朴素的奋斗精神是党团结和带领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更是吕梁实现转型跨越发展的精神动力。艰苦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出吕梁人特有的能吃苦、能战斗、能攻关的奋斗精神,体现为“不畏艰难、自力更生、迎难而上、勇于胜利”的精神本质。在战争年代,依靠吕梁山这一天然屏障,在艰苦的环境下,以吕梁为核心地带的晋绥边区革命根据地,成为保卫延安、保卫党中央的坚固屏障和后勤保障基地,是延安通往各解放区的重要交通枢纽和党中央战略转移的重要依托地。

“顾全大局”是“吕梁精神”的核心,表现出“甘于奉献、无私无畏、勇于牺牲、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

顾全大局就是要增强全局意识,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眼前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顾全大局是集体主义思想的核心表现,需要甘于奉献和勇于牺牲自我的精神。不论是硝烟弥漫的战争年代还是波澜壮阔的祖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吕梁人民始终表现出“甘于奉献、无私无畏、勇于牺牲、超越自我”的精神境界。革命战争年代,吕梁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养兵十万,牺牲一万”、“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涌现出了贺昌、刘胡兰、刘少白等无数仁人志士,他们将个人的生命和财产置之度外,为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

“自强不息”是“吕梁精神”的精髓,反映了“英勇顽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 的人生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

《周易》记载:“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特有的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变革创新、努力奋斗的精神力量。吕梁儿女汲取了数千年形成的中华主流文化——黄河文化融汇百川而成其大的不断进取的文化乳汁,形成了生生不息、不断进取的精神特质,同时,又依靠吕梁山的自然环境,形成了坚毅果敢、艰苦创业的优良品格,一代又一代的吕梁英雄儿女为民族的生存和发展“英勇顽强、锲而不舍、团结拼搏、奋发有为”,反映了吕梁人民永无止境的人生追求和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当中华民族面临外族入侵、民族危亡的时候,吕梁人民义无反顾、前仆后继、矢志不渝,靠的是这种自强不息精神。


“勇于创新”是“吕梁精神”的灵魂,表现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气质。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实质在于创新,创新是发展的表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吕梁要在艰苦、落后的客观条件下实现奋力赶超,实现转型跨越发展,必须走超常规的创新之路。吕梁的历史因素和自然环境赋予吕梁人民善于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特质,表现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勇攀高峰”的气质,也就是要“敢当弄潮儿,敢为天下先”。吕梁是贫困地区,实现赶超必须走跨越发展的非常规的创新之路,要以勇于创新的勇气和敢于胜利的魄力不断开拓新局面。革命战争时期,吕梁兴县蔡家崖是晋绥边区首府和中央后委机关所在地。吕梁诞生了山西第一支工农武装、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

精神意义

吕梁精神作为山西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吕梁人民在特殊的地理环境,特定的历史条件和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孕育形成的一种精神状态,是吕梁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体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品格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体现。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吕梁精神都发挥着独特而巨大的作用。今天,弘扬吕梁精神,既有文化创新的理论意义,也有指导社会的实践意义;既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也有当前的现实需求。

吕梁精神具有文化创新的理论意义。

文化是精神之根基,精神是文化之灵魂。吕梁精神基本内涵的形成过程也是文化创新的过程,是对吕梁文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基础上,整合、提炼、概括出其基石、核心、精髓、灵魂。吕梁精神体现的坚定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吕梁精神具有指导现实的实践意义。

指导实践是理论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吕梁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吕梁精神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尊重吕梁优秀的历史文化和吕梁人民的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炼而成的,是吕梁人民乃至山西人民在社会实践中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智慧结晶。

吕梁精神具有传承文化的历史意义。

吕梁地处黄河中游,是中华文明的主要发祥地之一,黄河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体部分,具有五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吕梁精神深深植根于有数千年历史的黄河文化。

吕梁精神具有凝心聚力的时代意义。

精神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但一种真正的科学的精神往往能超越其所产生的时代,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吕梁精神是在事关革命全局、民族大义、国家前途、人民根本利益等重大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坚定意志、民族气节、革命情操和革命原则,不仅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非常突出的现实意义,更具有深远持久的时代意义。

adb4c14cc9df419aaec558fe39c5a304.jpg

简介

山西省吕梁市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战争年代,吕梁涌现出贺昌、刘胡兰等杰出代表,有力地支援了中国革命。

吕梁山曾是红军东征主战场、晋绥边区首府所在地,贺龙同志在此生活、战斗了11年。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此从事革命活动。1948年,中共中央向西柏坡转移途经吕梁时,毛泽东在兴县蔡家崖发表了《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和《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讲活》两篇著作,明确提出了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革命时期和土地革命时期的总路线和总政策,为中国革命的最后胜利指明了方向。

奋斗足迹

1937年11月 太原失守以后,在华北以国民党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基本结束,以共产党为主体的游击战争进入主导地位。随之,八路军开始实施第一次战略展开。一一五师除一部继续创建晋察冀根据地外,主力南下,创建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抗日根据地,一二○师继续创建以管涔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北抗日根据地,一二九师及一一五师三四四旅依托太行、太岳山脉创建晋冀豫抗日根据地。

1946年8月14日至9月1日 太岳纵队和太岳军区部队展开同蒲铁路中段战役,歼敌1.2万余人,攻克洪洞、赵城等5座县城,控制铁路130余公里。太岳和吕梁两区联成一片。

1946年11月22日至1947年1月1日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晋绥野战军第二纵队发起吕梁战役,攻克中阳、石楼、永和、大宁、隰县、蒲县等县城,歼敌1万余人。

1947年4月4日至5月上旬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四纵队、太岳军区部队发起晋南反攻战役,共歼敌2.2万余人,晋南地区除临汾、安邑、运城外全获解放,吕梁、太岳解放区连成一片。

1947年12月17日至28日 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西北野战军第二纵队、吕梁军区独三旅、太岳军区二、三军分区的4个团发起运城战役,歼敌1.3万余人,运城获得解放。

1948年3月7日至5月17日 徐向前指挥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八纵队、第十三纵队及太岳军区、吕梁军区各一部发起临汾战役,歼敌2.5万余人,临汾获得解放。至此,晋南全境解放。